
过去三年,我几乎每年都会去曼谷至少一次。今年7月底再去时,第一个印象是:“怎么少了这么多中国人?”以前在市区商场、夜市走一圈,耳边总能听到大陆口音的华语聊天声,这次却少了许多。同行的家人也说,落地后在机场转了一圈,几乎看不到中国游客的身影。
在曼谷唐人街,摊贩和嘟嘟车司机也摇头抱怨,今年以来少了中国游客,生意冷清不少。几名上周从曼谷回来的朋友印证这一点,称整趟旅程没怎么听到华语,反倒遇到不少印度和中东游客。
这并非错觉。泰国旅游局原本预计,今年能吸引800万至1000万人次中国游客,如今却将目标下调至670万人次,与去年持平。今年1月至7月,中国游客同比大跌35%,仅为268万人次;人数大幅下滑,但中国仍是泰国最大的客源市场。
许多人认为,安全问题是关键原因。今年1月,中国演员王星在泰缅边境遭绑架事件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严重冲击泰国的安全形象。尽管泰国政府再三保证旅游环境安全,却难以扭转观感。再加上近期的泰柬边境冲突,“泰国不安全”的标签更进一步在中国网民心中固化。
在微博、小红书上,“去泰国安全吗?”一度成为讨论话题,有人说:“宁可多花钱去欧洲,也不要在泰国提心吊胆。”
不过,安全问题可能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游客的消费逻辑变了。出国旅游不再是刚需,而是一笔要精打细算的开销。经济复苏乏力,让更多家庭不得不在“安全、成本、体验”之间反复权衡。很多人干脆选择国内游,因为既省钱也省心。那些坚持出国的人,则更愿意把有限的预算投向欧美等远途、更强调品质体验的地方。
彭博行业研究估算,中国今年因为国内游升温、加上外国游客赴华,会为国内经济新增约420亿美元(约538亿新元)的旅游消费。其中,有270亿美元原本是中国游客要花在海外的。换句话说,中国游客并没有消失,而是把钱花在别处。这种趋势也说明,中国游客更愿意为安全感和更好体验付费,而不仅仅追求低价。
这对长期依赖中国市场的泰国来说,无疑是记警钟。过去这些年,泰国旅游业几乎把中国游客视为最稳定的客源。曼谷餐厅随处可见的中文菜单、会讲华语的按摩店和药妆店店员,就是最直观的注脚。但如今,当中国游客突然转身,这种依赖的代价立马暴露出来。
更关键的是,这并不只是泰国的困境。东南亚不少国家同样高度依赖中国游客,包括越南和马来西亚。以越南为例,今年1月至7月,中国是最大客源国,占所有外国游客近26%。
一旦游客习惯变,整个区域的旅游格局就可能重新洗牌。靠单一市场的好日子已经结束,谁能把客源拉得更广,谁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其实,这逻辑早在中美贸易战里就上演过:生意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人家一加税,就全乱套。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