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铿:地铁可靠度倒退噜

地铁是绝大部分新加坡人出行时首选的交通工具。本地的地铁网络亦经历过“利益挂帅”的黑暗期,幸亏时任交通部长许文远在2017年定下“百万”目标的军令状,即列车行驶每百万公里才出现一次不超过五分钟的故障后,地铁服务在政府和业者的通力合作下,才再度赢回公众的信心。

脱胎换骨后的地铁网络以学霸姿态,连年刷新可靠度纪录,从2020年的145万1000公里,一路攀升到2022年的208万9000公里,以及2023年的207万7000公里。

然而,陆路交通管理局9月5日在网站上发布的最新数据,却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地铁网络在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间,每行驶约159万8000公里,就发生一起超过五分钟的延误。虽然这个成绩超过“百万”目标的及格线,但相比去年的198万2000公里,成绩明显出现“倒退噜”,更别提几乎是“一夕回到冠病时”。

最让人操心的,是队上那对“老大哥”——南北线和东西线。南北线直接从248万5000公里,来了个大跳水,跌到123万7000公里。这简直是地铁界“十米高台跳水”冠军。东西线也不遑多让,同样从168万7000公里跌到144万4000公里。滨海市区线也从813万1000公里,降至411万8000公里。尽管环线和东北线努力上进,但还是被其他队友的糟糕表现拖了后腿。

陆交局在报告中也拿出新的评量标准——每节车厢行驶距离的事故率,来对比香港和纽约的地铁,果然又遥遥领先!

我们的成绩是每行驶770万1000公里发生一起事故,优于香港(428万9769公里)和纽约(18万7000公里),但比起学霸——台北捷运的1911多万公里,显然差了一大截。

这种“选择性”比较,像极了我小时候考试考砸后,都会告诉妈妈:“我虽然总平均考不好,但华文比最后一名的小明好太多了。”

如今,陆交局宣布要再掏出10亿元,要加强地铁营运资产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提升地铁员工的能力。希望新加坡人“爱上公共交通”的代交通部长萧振祥,是否能重写当年老长官许文远的漂亮成绩单,也成为每天300多万人次地铁乘客关注的焦点。

地铁乘客的共同期望是这笔钱花下去,能让我们重回巅峰,而不是买到一张回到2020年的回程票。

毕竟,没有人希望搭上“倒退噜”的地铁。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副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