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黄循财总理不只一次在重要演说中自嘲“呷甘丹”。
chia gan tang(“呷甘丹”),老一代一听都能发出会心微笑,但新一代人或是新移民未必了解。“呷甘丹”,其中有妙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甘丹”也就是马铃薯,来自马来语kentang,新马华人通用的方言词汇,中国北方人俗称土豆,雅称洋芋,顾名思义是由西方传入的一种粮食。
吃洋芋长大比喻双语教育时代之前,接受英文教育,家庭又缺乏讲华语的环境,因此,华文华语对他们几乎是一种外来语。
黄总理9月6日出席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举办的谢师宴,席上向华文教师致敬。隔天他又在社媒平台以中英文发贴文,重申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未必能充分明白华文源流教师当年面对的挑战,他们迎难而上,展现巨大的勇气和毅力,为了新加坡的更大利益,做出个人牺牲。
总理说:“我们铭记他们的付出,也为他们在形塑新加坡双语和多元文化特质做出的奉献,向他们致敬。”更重要的是,总理承诺,政府会支持华社,让华社有足够资源,发扬华族传统文化,为新加坡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双语、双文化人才。
1980年代华校转型后,华校教师必须作出的痛苦调整,非“忍辱负重”四个字足以形容。与其说黄总理是为旧时代受华文教育的一大群体抚平心理创伤,不如说他是向一个大时代致敬——一段逐渐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淡出,而在新一代国人心中却是一无所知,也难以想象的尘封岁月。
一位教育界前辈读了谢师宴的报道,那天一早给我发来一段感想:“我以前在教育学院培训华文老师,好些学生流着眼泪说要辞职或转行了,我总是安慰他们,要他们留下来,坚持下去,虽然有些华文老师是‘二等公民’(有些老师自以为是),但教育部不会辞退华文老师,我的鼓励、打气是有效的,结果以前流泪的华文老师,有些现在可以在周会上用英语向全体学生演讲了!哈哈,人定胜天!”短短几句,透露出一代人的辛酸奋斗精神。
其实,统一教育源流实施之后,华校教师不只没有因此而打破饭碗,1980年代初,新加坡还出现华文教师短缺的现象,教育部以优厚的条件展开招聘,那时也开始从中国引进师资。
毕生献身教育的南洋初级学院前院长冯焕好在《谢师宴的感悟》一文中,寄语现任母语教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教导学生,不要气馁,即使当下他们不喜欢华语或不想读华文,我们还是要教,用心去教,耐心去教。总有一天,学生会领悟到华文的价值,会继续去学华文。黄循财总理就是一个好榜样,看如今的他华语流畅,对答如流!”(9月9日《联合早报·言论》)冯院长退休多年仍不忘给华文教师打气,这就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拼搏与包容精神。
总理作出承诺隔天便传出消息,本地大学陆续推出以华语授课的研究生课程,因应区域的教育需求。中国教育部和中国全球化智库的一项调查反映,新加坡是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第二热门选择,仅次于英国。
国际形势急转突变,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崛起,对新加坡双语人才是百年一遇的时机。虽说以华语授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针对国际学生,也可对本地双语人才发挥一定的吸引力。他们可通过不同教学语言的课程,加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
第15届国会9月5日复会时,在99名议员当中,共有19人以母语宣誓就职,其中12人用华语。一些部长、政务官和议员选择以母语宣誓,已不足为奇,这是好现象。
谢师宴是尊师重道、饮水思源的表达方式,说来也有数千年的传统。《诗经·小雅》的压卷之作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周朝君王招待大臣和贤人盛宴上的吟唱之作。这首既典雅又朴素的饮宴诗,后来在民间传唱,赋予答谢师恩、饮水思源、歌颂贤能的意义。饭局上吟唱呦呦鹿鸣,在唐朝蔚为风气,金榜题名的读书人更要设宴谢师,少不了吟诵这篇《鹿鸣》。这类饭局因此称为鹿鸣宴”,可说是今天谢师宴之滥觞。
在文化上,洋芋或面条都富有营养,双语双文化的道路必须走得更加坚定;年轻一代维持和营造讲华语的家庭环境,义不容辞,以减轻孩子学习华语的负担,避免孩子从小“挑食”,只吃“洋芋”。
政府要推动营造学习华语的环境,莫过于加强社会的多语色彩。我们注意到,政府已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亲民,更有诚意。第四代领导人身上没有历史遗留下的包袱,在推广双语双文化的道路上,他们可以轻装上路。
故曰:难得总理自嘲!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