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是重要的,除了明确机构的功能,也塑造形象,引导外界观感。
商场老将、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清楚不过。就在中国、俄罗斯和朝鲜领导人一起站到北京天安门城楼上,观看九三大阅兵的两天后,指责三国密谋反美的特朗普宣布,把美国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
虽然更名之说已流传数月,但最终选在这个时间点宣布,不论是有心或无意,都引起许多联想。
特朗普9月5日在白宫签署相关行政令时告诉记者,以当前的世界形势来看,战争部这个名字更贴切,传递“胜利的信息”,也反映美军姿态上的改变。
特朗普大赞美国早年的战争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无奈美国后来“搞觉醒文化(woke),把名字改成国防部”。他甚至宣称,如果没有改名国防部,美国“本可打赢每一场仗”。曾在战场上抗衡美军的越共和朝鲜,大概会对此说嗤之以鼻。
美国战争部成立于1789年。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将大陆军归到战争部旗下。他在隔年发表国情咨文时说:“做好战争的准备是维系和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美国海军和空军部队随后陆续成形壮大,但二战却暴露三军缺乏协调的弱点。为此,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成立“国家军事机构”,统管三军,并于1949年将机构更名为国防部。
据媒体报道,当初取名国防部,是要展示美国在核武器时代的重点在于防止冲突。
如今特朗普要重新启用“战争部”,白宫解释是为了以实力求和平,而“战争部”更能展现美国具备能力和意愿,随时为捍卫国家利益而战,而不仅是保守地防卫。
虽说部门更名须国会通过,但努力塑造强人形象的特朗普不顾一切、走程序漏洞更名并非不可能。毕竟未等国会批准,美防长赫格塞斯的办公室门口已高调换上“战争部长”的名号。
没有一个国家的国防部不是在为战争做准备,从这一角度看,“战争部”撕掉“国防部”虚伪的面纱。可是,因“国防”听似被动而决定突出战斗意愿,其实忽略国防工作中的主动性,也遗忘伴随主动出击的好战形象。
威慑力是换取和平的要素之一,这并不假。但威慑力看的不只是个名字。特朗普在重返白宫后的五个月内,发动的空袭次数已逼近拜登执政四年的总和,其实不更名,大家也清楚如今的美军更可能主动出击。可是除了发动袭击的意愿,决定威慑力更关键的是具体实力,而这需要的是资金。
共和党籍的参议院国防拨款小组委员会主席麦康奈尔,日前就毫不客气地发贴文批评政府国防投入不足。他说:“如果我们要称之为‘战争部’,那我们最好把军队武装起来,使它真正能预防并打胜仗……‘以实力求和平’需要的是投资,而不仅是改个名字。”
对美国的对手而言,改名不会为美国的威慑力加码,反而应了美国是个霸道强权,会尽一切手段打击不服从者的叙事。强调出战的名字,在观感上,也违背特朗普一心争取诺贝尔和平奖的目标。
对于盟友,“战争”二字则令人难安。尤其是赫格塞斯表明,美国要主动出击,要“追求最大杀伤力,而非温吞的合法性”。
美国军事实力依然占据头把交椅,但在越发复杂的多极世界里,国家间的交叉协作是维持平衡与和平的重要支柱。这已不是强权开疆辟土、四处殖民、建立王朝的时代。普通百姓都向往和平,以加强国防为由推动合作,无疑比沾上“战争”之名,更能在舆论场上占上风。
更名“战争部”如特朗普所愿,确实突出主动出击的意愿,但除此之外,这个名字既无法提高对手的敬畏心,也令盟友心生芥蒂,过程中估计还得烧掉数十亿美元,以更换各类徽章、制服等。这笔账,看似不太划算。
(作者是《联合早报》国际新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