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焕好:谢师宴的感悟

我们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华校接受教育后,成为华文源流教师,分别在各华校担任教职,教导数理化、文学史地以及语文等科目。时移世易,今日的我们有些已过花甲和古稀,有的甚至已达耄耋之年。教学生涯虽结束,但经历过的酸甜苦辣,百般滋味,隐埋心中,难以忘怀。

真没想到,在举国欢庆建国60年之际,华文媒体集团同仁记取我们这段刻骨铭心的教学生涯,在今年1月26日宣布举行谢师宴,并于即日开放订桌。那天早上,我收到学生吴炳忠的短信,他说:“老师,这谢师宴很有意义,我已经订了一桌,希望您和师丈一起出席。请把日期记录在日记里,到时胡进胜同学负责接送你们。”

炳忠和进胜是我1972年在德新中学教过的高中生。50余载悠悠而过,但我们的师生情缘依然绵绵长长!9月6日谢师宴,还远呢!但我要记下来。不远啊,到了,又过去了,倏然间。

这两天,《联合早报》出版特刊,详细记载殖民地时代华校的建立与鼎盛,而后生源锐减和华校的没落,以至1987年的全国教育制度统一,华文源流老师转换教学媒介的艰苦经过,铭记过去,刻写在国家教育史上,用心良苦。早报还制作视频让师生对谈,让学生叙述学习华文的心得,让大家看到努力学习华文的成果,意义深远。

谢师宴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过去和现在的华文老师不仅教导语文,也传承文化,传授优良价值观,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这一晚,我也深深感受到那股强烈的华校精神,那就是:

一、尊师重道,饮水思源

晚宴的座席除了部分由机构和善长仁翁赞助外,其他都是学生掏腰包邀请老师出席。我看到年纪不轻的学生搀扶着年迈的老师缓缓走着,嘘寒问暖,一起进餐。师生情深深似海,学子报恩恩续长。

令我最感动的是在酒店门口,看到好几个穿着端蒙中学校友会制服的中年男士,在恭敬迎接三两位年长者。原来这些端蒙校友包了六桌宴请35位老师。啊,端蒙!这所已经停办31年的学校,在岛国学校名单上早已消失。但校友的尊师爱校精神却永垂不朽,并没有随风而逝。

二、忍辱负重,逆袭而上

席间,和老同事聊起当年改制后的辛酸以及所遭遇的精神折磨。除了一部分坚苦卓绝,改用英语教课的同事外,我们选择当母语老师的日子也不是好过的。为了公平,有些学校要求我们和其他科目老师,在周会用英语对着全校讲话,用英文记录校务会议,并用英语教公民课。母语老师即使翻破了汉英词典,字字句句去翻译,呈现时还听到其他部门同事和学生窃窃私语的点评。那种屈辱,只能往肚子里吞。

而我,毕生难忘的就是院长宣布教改当天,一名年轻英籍教师带着斥责的口吻对我说:“你们为什么这样懦弱,应该带着学生一起示威,反对这么不合理的改制……”

我无语,我苦笑而对。哀而不伤,我们会化悲愤为力量。既不愿被风雨淋湿,只好未雨绸缪;又不愿屈服坎坷崎岖,只好磨练自己,战胜困难,适应环境,为自己撑起一方璀璨星空。于是,我们下定决心,和学生一起并战,逆袭而上。

三、积极乐观,前瞻未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眼前这群校友都是在风雨晦明的时代走过来的,他们已经摆脱困境,浴火重生。如今,他们掌握英文,在职场游刃有余;他们也深谙母语,根牢蒂固。他们读懂西方,也理解东方,能把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眼光更远大,思想更缜密,做事更严谨。寄语各位现任母语老师,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教导学生,不要气馁,即使当下他们不喜欢华语或不想读华文,我们还是要教,用心去教,耐心去教。总有一天,学生会领悟到华文的价值,会继续去学华文。黄循财总理就是一个好榜样,看如今的他华语流畅,对答如流!

感谢早报举办这场盛大的谢师宴,感谢几个联办机构的慷慨赞助促成这个活动,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度过一个充满欢笑的夜晚,重拾校园生活的点滴。热心的华文传媒工作者,你们如此费心费力费神去办这个看似平常却又非凡的活动,我们佩服、我们感动,更要感激!

作者是前华文教师、初级学院院长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