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7日,《联合早报》综合报道教师节晚宴的盛况,并在之前播放《那些年你教会我的事》六集视频系列。作为一名退休华文教师,我出席9月6日的晚宴,带着感动与感慨观赏与阅读相关内容。那不仅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更是一段心灵的回溯,让我回到往昔的教学生涯,体会到华文教育背后的坚持与精神,也引发对教育未来的深思。
晚宴与陈经源校长的相遇,先唤起我对执教岁月的记忆。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华文教师面对的不只是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更要承受语言政策转变所带来的冲击。许多老师因为工作语言的改变而陷入沟通和行政的困境。所幸当时有华文教师总会积极为教师奔走,尤其是陈经源校长,他以理事长的身份,不遗余力地为华文老师主持公道,解决许多现实难题。他敢于发声,敢于承担,因此在教师心中赢得极高的敬重。这样的历史记忆,值得在这里提出。
接着,视频中展现的几位师长,让我联想到教育精神的延续。许多出身华校的校长,以敬业与坚守为核心,成功塑造“特选学校”的独特特色。他们不仅贯彻双语并重的政策,更以身作则,在演讲、通告甚至日常交流中勇于使用华语。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教师与学生的无声教育,也是值得后辈校长和教师学习的榜样。
再说到谢师宴本身,整场庆典安排得体,从节目流程、氛围营造,到《那些年你教会我的事》系列视频的播放,处处呼应“谢师恩”的主题。其中几个环节尤为打动人心:视频呈现的真实感,让观众重新看见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对华文教师的致敬,突出他们在逆境中坚守岗位、培养学生对华文热爱的精神;文化传承的展示,则提醒我们,华文教育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更是文化根基与身份认同的延续。
从这些安排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主办方所传达的信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敬业精神是教育的核心,无论是过去的华文教师,还是今天的新生代教师,只有真心投入,教育才能散发温度;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更是不可替代的。这样的讯息,不仅让教师深受鼓舞,也为学生和社会大众提供值得深思的启示。
在这些启示中,有几方面尤其值得后人学习。首先是教师的敬业与坚守。老一代华文教师,把教育视为志业,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份精神值得一代代相传。其次是校长的办学理念。特选学校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校长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再者,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恩与尊敬,也让我们看到教育文化中最动人的部分。最后,当年在双语并重政策下,教育界能够找到平衡的智慧,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借鉴。
回顾过去,我尤其想起一些值得回味的教育措施。特选小学的预备班,让许多学生在起步阶段就有效掌握双语,奠定坚实基础。华文演艺班更为学生打开通向诗词歌赋和中华文化的大门,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与理解。然而,眼下我们也必须深思:特选学校的特色是否已逐渐褪色?在今日的语言环境中,华文教育该如何寻求突破?这些问题,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
最后,我愿借此机会提出几点建议。
教师节的庆典固然温馨动人,但未来若能更全面地回顾教育源流,向关键时期挺身而出的群体致敬,会让庆典更具厚度。教育部在推行校长轮调制度时,也应思考如何保持学校的优良传统与特色,使它不因制度的更替而消散。更重要的是,邻里学校里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与师生情谊,若能被媒体与编导团队发掘,将更能呈现教育的多元面貌,而不仅仅局限在名校或特选学校的范畴。
教育是一场前后相继的接力。教师节晚宴让我看到希望,也让我深信:只要我们继续传承敬业精神,坚持双语并重,重视文化根基,新加坡的教育必能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光彩。师恩长存,精神永续,这是每一位教师和学子的共同信念。
(作者是退休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