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默剧演员卓别林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爱因斯坦:我最欣赏你的地方,就是哪怕你一句话都没说,大家都看懂你的表演在表达什么。
卓别林:你更厉害!全世界都欣赏你,虽然他们一点都看不懂你在表达什么。
懂得怎么深入浅出地沟通,就是能够把爱因斯坦的思想,用卓别林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叫所有受众都听得明白。在各行各业中,做得到“深入浅出”的人可能不太多,不是专业术语用得太多,导致曲高和寡,就是说的人其实自己也搞不清楚一些概念的真正含义,而以看似掉书袋的方式含混过去,结果让听的人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
因此,教学这门专业,绝不是许多人调侃的“一无是处,就当教师”(those who can’t, teach)。一名准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其中一项必练功夫,就是能够灵活和适当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深入浅出,帮助学生茅塞顿开,从一片混沌之地,带进豁然开朗的桃花源。
有幸出席由华文媒体集团主办的谢师宴,主宾黄循财总理在致辞时,肯定教师的辛勤付出。席间,主办单位播放访谈片段,向所有年长的华文教师,以及用华文教导本科的教师致敬,让不少与会者热泪盈眶。
我发现,专业的教学与充满热忱的教学,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差异。一般上,公众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所要求,师资培训也有“专业与反思性实践”这类科目。但是,“热忱”却是培训不了的。充满热忱的教学,是掏心掏肺,使命必达,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新加坡教导母语的教师,往往负有把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下去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也因此在教学时特别充满热忱。
我认识一名非华裔教师,是充满热忱的母语教师。不少学生在她的教导下,对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豪感,因此深造时选修母语科系。可惜,他们在大学遇到的教师,使用1980年代照本宣科的教学法,令学生意兴阑珊,结果转修其他科系。在今天的新加坡,好不容易有那么几个年轻人对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感兴趣,却因为没遇到良师,另择木而栖,令人扼腕。
因此,不断加强对学习者的认识,以及提升自己的教学法,是具专业素养的教师应尽的责任。今天的莘莘学子,成长环境和学习风格跟以前有天壤之别。教师必须与时并进,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深入浅出地传授深奥的知识,激发年轻人的动力和热情。
此外,年轻人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师长,他们最在意的是师长是否言行一致。如果师长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年轻人是看得出来的,我们也别想对他们指点迷津了。因此,言传不如身教,始终是上策。
举个例子,当师长要求学生多阅读时,我们扪心自问:除了工作时翻教材,休闲时刷社媒,平时有没有拿起书本来阅读?明知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是否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再忙也要抽空看书,就算是碎片化的阅读,聊胜于无。如果师长不爱看书,学生又怎么会受到感化而爱上阅读?
我真诚感谢所有被我教过的学生。我曾经说过许多不该说的话,做过许多不妥善的决定,如果当初懂得用更有效的方法来引导一些学生,也许对他们的成长过程会有多一些积极的影响。是学生的宽容和忍耐,给了我不断成长和改进的空间,让我学习怎么当一名教师。学生,是我最好的教师。
与所有默默耕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共勉。教师节快乐!
作者是本地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