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生:金正恩北京行亮点多

读了《联合早报》9月1日刊登的于泽远文章《金正恩将是天安门城楼上的亮点》,我深表同感。

中国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大阅兵,亮点自然不少,也不缺乏关注度。大洋对面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就在社媒Truth Social发文,可见影响之大。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罕见出席,本身就是重磅新闻;他在阅兵式上的一举一动,无疑都会让北京原本聚焦的“高光”更加耀眼。

加入中国“友好国家”的大聚会,应该是第一个亮点。尽管中国反复强调不与哪个国家结盟,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道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不仅宣示它们与中国的“友好国家”关系,金正恩到来,还集齐具有同样制度形态的越南、老挝、古巴和中国,包括在对待西方国家上,利益大于分歧的俄罗斯、白罗斯、伊朗、津巴布韦、缅甸等国家,也汇聚在国际争执中,不会轻易选边站的许多亚细安和中亚国家领导人。

朝鲜最高领导人与26个国家元首连同其他数十国家议长、政府副总理、高级别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等聚拢一起,不仅与主要西方国家领导人拒绝到会的立场形成鲜明区别,比较日本对中国阅兵不自信地明挡暗阻,以及韩国李在明政府犹豫不决的扭捏,金正恩与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占据天安门城楼中央且时有交谈的画面,既增加朝鲜并不孤立的自信,也确实令金正恩对毛泽东主席当年提出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之问,在时下的回答中多了几分底气。

凸显朝鲜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恐怕是第二个亮点。以不同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存在,是朝鲜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就在金正恩登上天安门城楼近一个月前的8月6日,朝鲜国际机构局副局长、朝鲜常驻联合国前副代表李东日,于亚细安地区论坛(ARF)罕见召开记者会,在表示不清楚由谁代表朝鲜出席中国阅兵式的同时,重点抨击的是美国与韩国针对朝鲜的联合军事演习,指称意图“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化’”,放言朝鲜因此将根据“美国的态度”进行第四次核试验。

这与朝鲜习惯的做法并无二致,包括朝鲜执意发展核武器,在与韩国的纠缠中不断示强,以及出其不意弄成美朝首脑间连续三次的“特金会”。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自然是根本目的,而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影响力,无疑也是综合国内外需求后的慎重考虑。所以,中国9月3日的阅兵,绝对是提升朝鲜存在感、影响力的极好机会。今年中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也是朝鲜祖国解放80周年的纪念年份。两个国家,特别是两国开国领袖那代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拥有的患难经历与共同记忆,中朝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加之中国在50年代出兵朝鲜,使两国结成的“血盟”关系,都凸显朝鲜展现于中国“特殊关系”的成色。在北京期间,金正恩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领导人的互动或多边会晤,对提升朝鲜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的效能,任何人都不怀疑。

表明朝鲜无意隔绝于世界的态度,可能是第三个亮点。与世隔绝是外界对金家三代治下的朝鲜最深刻的印象。但金正恩此次的北京之行,被媒体捕捉到的第一个镜头,是这位外访次数屈指可数、行程神神秘秘的领导人,与此前四次访华时的中式衣着不同,身穿黑色西装、打着红色领带,国际范儿浓浓。这可否表明朝鲜的开放意识尚未可知,但这位41岁朝鲜最高领导人执政13年间,首次现身国际交往的多边场合,破例与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同处一处,本身即带有朝鲜愿跻身国际社会的蕴意。

阅兵式期间他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任何互动以及衍生出的猜测与解读,都可能释放出朝鲜有意走出孤立,加强与世界联系的的信号。如是的信号,除了金正恩经历10多年的历练,尤其是与特朗普的直接交锋,对复杂乱世中如何维护朝鲜的国家利益,有了更多经验的积累外,更重要的是既往的与世隔绝,很大程度上源于朝鲜心心念念的核国家地位难于为国际社会认可。但10多年过去,国际社会没有承认朝鲜已是“核国家”的意愿,大概率也只能是装聋作哑,或遏制它再进行核试验,以及动用核武器的念头。今非昔比的金正恩,期望以“有核国家”的面貌与底气与各国交往,扩大朝鲜的外交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体谅,既是顺理成章,也无损于朝鲜的利益。这或许是金正恩北京一行最希望让外界获取的信息。

这些亮点,如果加上中方还邀请的14个国家的50名国际友人或遗属代表形成的大议题、大场合和国际要员的大汇聚,都给担任朝鲜最高领导人以来的第五次中国之行的金正恩增色良多。这不仅为朝鲜拓展自己的国际空间,拿捏与韩国的关系,留出更大的腾挪空间,说不定还可能是朝鲜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至少,也会给自称与金正恩关系“非常好”,不断喊话“想见金正恩”的特朗普什么样的回话,攒足筹码。

作者是中国山西退休教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