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9月的教师节,是社会向教育工作者致敬的时刻。然而,我更想提出一个期许:教师节不应止于鲜花与礼物,而应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尊师重道的时机,并让这种价值观在校园、家庭与社会中,成为核心品格。
教师真正需要的不是昂贵的花束或礼物,而是家长与学生真心的理解、信任与尊重。他们在课后投入大量时间备课、辅导学生、参与交流,所付出的心力常常被忽略。因此,就像感恩父母的养育,不应是物质形式的表现而已,教师节并不是要学生以礼物表达心意的节日,教师更渴望看到学生用心学习,与老师良性互动。
近年来,部分学生与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今非昔比。课堂上发生顶撞、家长与教师间的冲突增多、将教师当作“服务提供者”而非“值得尊重的教育者”的观点也越来越普遍。种种屡见不鲜甚至与日俱增的案例,不仅伤害教师,也挑战教育的根基。教育是家长、教师与社会的共同托付,不应成为交易。
这正与前教育部长陈振声去年所强调的倡议不谋而合:他呼吁家长不要以“服务心态”对待教师,而应视之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合作伙伴。他指出,孩子与家长相处时间远多于和教师相处的时间,社会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与贡献。
去年9月,教育部也在学校工作计划研讨会上推出“学校与家庭合作方针”(Guidelines for School-Home Partnership),倡导家长与教师相互尊重沟通,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还有推行亲子身心培育指南(Parenting for Wellness),鼓励家长塑造正面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建立情感韧性与正确的价值观。
这一理念,也在现任教育部长李智陞的施政重点中得到进一步呼应。
近期多起校园霸凌事件引发社会担忧。李智陞在8月27日的公开对话中强调,任何霸凌行为都是错误的、不可接受的。他提出应从四方面应对:加强学校文化与纪律、强化价值观教育、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推动家庭与学校紧密合作。
他特别指出,家长与学校必须携手合作,为孩子在言行和价值观方面树立榜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霸凌。这不仅是应对校园问题的策略,更是对社会整体教育价值的重申。
“尊师重道”不是表面礼节,而是对知识与教育的深切敬重。它的实践仰赖家长的身教:孩子会模仿父母如何看待与对待教师。如果父母以尊重与配合的态度与教师互动——愿意倾听、沟通、合作,孩子自然学会敬重;反之,若父母在孩子面前质疑教师能力或绕过教师机制,孩子也可能学到轻视教师、不尊重课堂规则。
“尊师重道”不是喊口号,做样子。它应当是家庭和社会教养系统里的核心基础。在家庭中,孩子通过父母的言行学习价值观;在社交平台上,孩子通过大人对教师的评论建立态度;在社区氛围里,若社会广泛尊重教育工作者,孩子才会觉得教师值得敬重。将“尊师重道”的点滴行为在生活中实践,才能成为孩子成长中自然形成的一部分价值观。
教师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引导者,也是家庭与社会间的桥梁。社会须要创造一个信任、支持教师的环境——从学生的专注、家长的理解、到政策的支持,都形成对教师的正向反馈,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
在这个教师节,我怀抱着一个期望:愿每位教师都能从学生眼中看见真诚的尊重,在家长言语里感受到支持与肯定,在社会关注下重拾职业自豪与信心。愿“尊师重道”更加深植校园,也重归家庭与生活,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自然信条。
谨以最诚挚的敬意,向所有默默耕耘的园丁致敬。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阅读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