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顺:我们的社会防护网破了吗?

近来电信诈骗屡见不鲜,《联合早报》6月11日社论提及:“新加坡反诈骗中心与六个国家和地区,联手展开‘前锋计划’大规模行动,在一个月内逮捕逾1800人,涉及约9200起骗案。然而,受害者损失金额接近3亿元,从涉案账户中起获的款项仅为2620万元,不到损失金额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镁光灯下警方所截获的犯罪金额只是冰山一角,而深藏于水底未被起获的却是一笔天文数字,这是发人省思的问题。

今年4月8日,一名女医生在看诊时,接到一名自称是警方与金融管理局联合行动组官员的电话。对方口操流利的新加坡式英语,表现得极其专业。官员告诉医生她涉嫌洗钱活动,要她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医生未起疑心,被要求从银行户头转移2万9999元,到官员指定的“安全户头”以便他们保管。在系统无法完成转账后,医生接到另一名警方人员的来电,告知她正在被电信诈骗,银行及时冻结转账,医生才幡然醒悟。

相较于医生,友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与其他案件如出一辙,骗子要求友人与他共享视频,指示友人从A银行的应用程序贷款1万6000元,又由B银行转了1万元到A银行的信用卡户头。过后,骗子指示友人从A银行转出1万元到他指定的C银行户头接受保管。当骗子尝试将剩余的6000元转走时,系统侦测到异常操作,遂冻结转账。遗憾的是,A银行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友人及反诈骗中心。

警方过后逮捕钱骡,并向友人展示一份C银行的金额来往明细。警方告诉友人,在短短数小时内,钱骡的户头汇入几笔总额约30万元的交易金额。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中一笔高达18万元的转账,银行的警报系统竟未触发冻结交易。这些钱最终被骗子用以购买虚拟货币,警方也告知钱是追讨不回了,要友人向银行申诉。

友人几次与银行交涉都不得要领,A银行说这是友人“心甘情愿”借的贷,而且是经由友人手机应用程序转出金额,因此一概不负责。银行主打60秒贷款,当被问及银行是如何审核贷款机制,为何友人能在短时间内贷款1万6000元时,银行的回复是他们无须繁琐地审核资料,客户就能轻松贷款,这是银行贷款服务的“便利”之处。被问及为何系统冻结该笔6000元的交易后,却没有立刻与友人取得联系及通知反诈骗中心时,银行则不予回应。

被骗后友人身心俱疲且茶饭不思,精神处于极度崩溃状态,家人的不谅解让问题雪上加霜。银行一味地推卸责任,非但不给予协助还落井下石,不断要求友人尽快偿还贷款。上海《澎湃新闻》2月份报道:“多名被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最终导致婚姻破裂、精神失常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诈骗案层出不穷,我们的社会防护网出现破洞了吗?是否应该及时补上以免造成更多的遗憾?为何钱骡会为了蝇头小利铤而走险,是不是生活上遇到困难?为何受害者被骗后得不到社会谅解,还会被看成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险些被诈骗400万元的女医生事后告诉媒体:“我以为自己是高学历专业人士,不会被骗,经过这件事后大大颠覆我的想法。骗子可以鱼目混珠,可见他们的诈骗伎俩已日益成熟且趋向专业化。这种事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是值得警惕的问题。”

连专业人士如医生都险些受骗,何况市井小民?防患于未然,要杜绝电信诈骗,建立完善的社会防护机制,我想以下几点不可或缺。

首先,公众必须具备防诈意识,对于陌生电话应采取谨慎态度,避免堕入骗局。面对金钱或美色诱惑时,要提醒自己天上不会无端掉下馅饼。

其次,有关官方除了加强公众防范欺诈行为的意识外,更重要的是好好整顿我们的金融体系,限制无审核劣质的贷款服务及推行强而有力的金融监管机制,以杜绝罪案的发生,避免这些疏漏成为诈骗分子的温床。

再来,可考虑要求银行存户购买平价的防诈保险,在诈骗行为日益猖獗的年代,这样一份保单可提供存户及银行多一层保障。

我想,社会中低层群体内心的呐喊须要被听见。我们迫切须要建立健全的社会防护网来保障人们的生活,如果在家也能被骗,新加坡还是一座安全、宜居的城市吗?

作者是自由业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