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五大部门8月28日召开跨部门记者会,宣示决心,全面管控电子烟泛滥,尤其是“丧尸烟弹”对年轻群体的危害。行动计划包括:提高刑罚,加强执法,并通过强制性改造计划,帮助染上电子烟瘾的年轻人戒瘾。
配合管控电子烟的新条例在9月1日生效,各级学校将相应实施更严厉的条规。中小学、初级学院,以及高等学府学生若有涉及电子烟的违例行为,除了面对卫生科学局更严厉的处罚,校方还会施以更多纪律处分。
从9月1日起,电子烟内含麻醉药成分“依托咪酯”(etomidate)被列为《滥用毒品法令》管制的C级毒品,政府也会在六个月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立法,赋予卫生部必要权力,通过执法与刑罚双管齐下,对抗依托咪酯或任何其他电子烟的有害物质。
在新法令完全到位之前,政府将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使用一切资源,确保各层级与单位总动员,在学校学府、政府部门、军营、职场、公共设施、客工宿舍等,在各自范围内严加把关,全面对抗“丧尸烟弹”。
这俨然是一场对付电子烟和“丧尸烟弹”的大阵仗。早在2018年,新加坡就已发布法规禁止电子烟。那阵子,电子烟已经在美国等地泛滥。这些年来,电子烟虽属非法之物,但走私集团仍然千方百计把数以万计的电子烟用具运入新加坡,近来更发现电子烟已开始成为吸毒的新工具,也就是在电子烟油中加入各种毒品,包括含可以成瘾和致命的麻醉药成分“依托咪酯”的所谓“丧尸烟弹”。卫生部长王乙康就指出,电子烟的出现,彻底改变吸烟和吸毒是两种不同行为的旧有局面:吸烟不过是有害健康的陋习,不与嗜毒罪行相提并论。但电子烟模糊这两种行为的界线,沦为严重滥用有毒物质的糖衣。
毒品这种“借尸还魂”的做法,可能是电子烟公司要吸烟者上瘾的手段,当然也可能有贩毒集团利用新科技产品推销毒品的成分。无论如何,这对众多烟民而言是一种新的危害,对执法者则是新的挑战。
电子烟之所以能在很短时间内到处泛滥,是它伪装为无害或减害(harm reduction)香烟替代品的本事到家。在世界各国反吸烟运动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果之际,烟草公司所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在中国和美国,先后有人发明打着 “无害”或“减害”旗号四处推销的电子烟,并以年轻人为主要销售对象。很快地,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烟消费国,中国则成为最大的电子烟生产国,因为美国的电子烟公司为节省成本,相继找上中国工厂代工生产电子烟。
对电子烟厂商而言,瞄准年轻人群体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基本思路如同“从娃娃抓起”,就是以新奇、时髦为号召,让年轻人包括小学生都像吃糖果一样,从小爱上电子烟,成为长期顾客。因此,电子烟公司研发各种调味的烟油(据统计,不同口味多达1万6000种,包括各色果子调味、香味、甜味等),调味掩盖烟味,让人误以为那真的是无害的,也很容易让好奇的儿童和青少年去尝试,赶潮流和扮酷。这是战略的一面,包含欺瞒事实的成分,如果没有尼古丁或毒品,又怎能令人上瘾呢!
战略另一面,是针对现有的和潜在的烟民,卖点是减害。所谓减害,就是减轻吸烟的害处。推销手法是鼓吹以电子烟取代香烟,可以大大减轻吸烟的害处,因为电子烟不含焦油,也不像香烟那样会喷出许多云雾,容易在公共场所引起反感。它们甚至宣传,电子烟可以减少患肺癌的风险,可作为逐渐戒除烟瘾的“过渡”手段等等。不论对儿童、青少年和烟民而言,以上的宣传策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也隐藏着可怕的误导性和危害性,谁信了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要确保策略成功,烟草公司也想出各种其他手段,包括:资助设立外围组织,通过游说改变对烟草业不利的立法,推销“烟草减害法”;资助一些所谓研究机构,发布各种无害论或减害论;当然也少不了打广告,利用网络营销等等。正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烟草公司一般上通过金钱来宣传和收买愿意为它们服务的人和组织。
8月30日,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对媒体讲话时,提到一个人们相对陌生的所谓倡导组织(advocacy group)——亚太地区烟草减害倡导者联盟(Coalition of Asia Pacific Tobacco Harm Reduction Advocates,简称CAPHRA)。他说,黄循财总理于8月17日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把电子烟当作毒品问题处理后,这个总部设在新西兰的组织随即发文告批评,指新加坡政策混淆非法产品与合法尼古丁设备,可能助长黑市交易,并“剥夺烟民获取安全替代品的机会”。
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尚穆根直指这个组织是拿钱的“烟草公司代言人”,关注的只是金钱,他形容它们所推销的减害论是江湖郎中卖膏药(蛇油)。这个组织主张电子烟合法化,呼吁以监管取代全面禁止,可视为烟草公司资助的外围组织之一。
为了掩护和推销电子烟,CAPHRA甚至摆出反对传统香烟的姿态,显然希望借此提高它的可信度。比方它于今年8月间就曾严厉批评澳大利亚管制香烟的做法。它说,澳洲香烟的天价并没有阻止人们吸烟,吸烟率至今仍保持在11%,但与此同时,却造就一个估计有63亿澳元(约53亿新元)的香烟黑市,犯罪集团如今控制约一半的香烟市场,每年的生意额达到23亿澳元。它抨击澳洲政府的管烟政策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做法,无视基于证据的减害做法,结果是灾难性的。反之,拥护减害做法的新西兰却成功地把吸烟率,从2018年的15.1% 降低至2024年的6.9% 。它甚至把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反对电子烟的做法,说成是公共卫生灾害。
只要传统烟民改吸电子烟,就可以大大减少因吸烟致死的人数。这也许就是减害论的精要。如此论调乍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吸引力?新加坡对电子烟宣战,触碰到这类烟草公司外围组织的利益不在话下,被它们抹黑也不奇怪。除此之外,新加坡也面对另一个阻力,就是南北两大邻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遍地开花的电子烟生意。最近,有印尼官员就兴高采烈地说,新加坡的电子烟禁令会促进峇淡岛的旅游,吸引新加坡人去峇淡岛抽电子烟。事实也说明,走私集团始终不愿放弃新加坡这个庞大的潜在市场。
无论如何,打击电子烟的战鼓已经响起,新加坡必须倾全力以竟厥功。新加坡这些年来管制吸烟取得客观成效,吸烟率持续下降,2023年首次跌破9%至8.8%,绝不能让电子烟破坏这方面的努力成果。其次,反电子烟现在已成了肃毒的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这两方面来看,反电子烟和取缔“丧尸烟弹”之战,都只许成功。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