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吉:本地电影院为何没落?

电影院一家接着一家谢幕,你我都有责任。我不否认,从1990年代一年可以看高达150部电影,到如今不到15部一年,我就是其中一位得负上责任的观众。除了串流平台的崛起,电影院的停滞发展也是让我却步的原因。很赞同电影节工作者吴劲宪8月8日在《联合早报》发表的文章《新加坡商业戏院如何自处》。其实不止是观众,业者、发行商、发展商到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都可以抢救电影院。

这么多年了,电视里的串流平台,甚至是自家的MeWatch,都可以让观众选择原音电视剧或电影,为什么电影院还是不允许原音电影?2025年的今天还不如1970年代,我们可以自行选择华语版或是粤语版的电影。记得当年,大巴窑戏院上映香港粤语版电影,而同一部片在光前戏院是以华语版上映的,票价则相同。现在上映的《捕风捉影》在马来西亚就以两种版本让观众选择,新加坡为什么不能?为什么看原音电影必须是套上“某某电影节”的外衣,再以比平时更昂贵的票价推出?当年R21电影不允许在邻里戏院上映,其中一个原因是海报会影响青少年。如今一切数码化,又有多少电影院挂上油画或是电影海报?有关部门是否应该检讨这个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条例?邻里人口逐渐老龄化,如果邻里电影院可以同时放映原音和配音电影,也能放映艺术性强的R21电影,我相信很多邻里电影院就不必结业了。

我是很享受电影前播放音效短片的观众,它是一种让人准备沉浸在电影世界里的预告。嘉华院线和国泰院线是少数拥有Dolby Atmos杜比全景声影厅的机构,但是如同吴劲宪所提,嘉华怡丰城完全不放杜比全景声预告片,我前几年还相信嘉华,质疑我是不是买错了票。

最糟的是,推出杜比全景声的电影场次少之又少,国泰院线的金文泰321和世纪广场电影院更是只有特选电影在周末上映一至两场,形同虚设。国泰院线接管荣华机构的金文泰321影城后,电影场数更是锐减,平日早场和周末半夜场都取消了。

这一两年,我常去柔佛看电影,因为马国的GSC和TGV院线所推出的卖座电影如《侏罗纪世界—重生》《超人》和《鬼灭之刃 剧场版 无限城编》等,在大厅放映时,每一场都是杜比全景声版。反观新加坡戏院,一场都没有。那为什么我要付更昂贵的票价,却享受不到应有的环绕音响呢?

电影院得改革创新

邵氏院线拥有DTS:X临境音影厅,集中在票价较昂贵的Lumiere影厅,但是从不在自家网页上告知电影是否有临境音版,得靠运气。我就曾经付了昂贵的票价,才知道上映的大制作不是临境音版而是Dolby 7.1版,感觉完全被骗。很后悔没有去如今已经结业的Filmgarde看临境音版,被耍了一次后,我就再也没有踏入Lumiere影厅。

很好奇,为什么邵氏机构不能像马国的GSC和TGV院线的网页一样,清楚标明影片的场次和音效呢?

嘉华有好几家旧影厅,如义顺电影城,在放映电影时非常昏暗,业者为了延长投影机灯泡寿命,让观众得眯着眼睛看得昏昏欲睡;业者或许应该考虑全面从数码放映机提升到激光放映机。对真正热爱电影的观众,音效和明亮的画面缺一不可。对比之下,马国戏院就物超所值,毕竟大片场场都是杜比全景声版,影像更清晰光亮,而且还有不同观影选择。

马来西亚、日本、台湾、泰国、香港等地的戏院已经开始有4DX、MD4X、ScreenX、Dolby Cinema、Onyx,让观众有不同选择,但是我们还停留在传统影厅,远远落后其他地区。其实,最有资本推出新颖观影体验的是邵氏院线,毕竟他们拥有自家商业房地产如邵氏大厦和邵氏广场,可以在丽都戏院和马里士他戏院推出Dolby Cinema、4DX和ScreenX影厅来吸引新观众。

如果我很喜欢一部电影,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重看、去体验不同的观影感受。在国外,就有很多观众选择不同体验来重看同一部电影,无形中刺激票房。邵氏机构也可以在丽都影城保留一间小影厅,来放映艺术性强的电影如邵氏之前的丽艺(Lido Classics)和新艺(Jade Classics),以取代目前已经谢幕的The Projector。

嘉华院线也可以考虑重开怡丰城的Europa来吸引这群电影发烧友。如今的观众已见广识博,懂得比较,小众电影也可大放异彩。毕竟小众电影很难在串流平台欣赏得到,商业大片则可以等到串流平台上映。院线业者如果故步自封,只希望单纯依靠好莱坞电影就让票房起死回生,观众流失率只会日趋严重。

观众得自律

如今的观众也越来越自我,看电影时喜欢滑手机,完全不理会手机亮度会影响后座观众的观影感受。最近也有越来越多观众喜欢在电影院开直播放在TikTok,或是录影后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这种行为完全忽视电影知识产权和周围观众的感受。院线必须自制一个短片在电影上映前,告知观众大声说话、拍摄和用手机等行为是不礼貌的,某些举动甚至是犯法的。虽然邵氏院线在电影放映前,有个小通告,但是只有一两秒,完全没有效果,我觉得一个短片如The Projector的《Turkish Luke Skywalker》来提醒观众,效果会更佳。

我是热爱电影的,每次出国,一定会去当地戏院朝圣。每一次看完,都觉得新加坡的电影院相形见绌。我们的戏院在院厅设计、座椅、音响和影像都不如他国。有时难免强烈感觉,我们的电影院业者完全低估观众,认为新加坡观众看不出也听不出,根本无所谓。这是大错特错的,也导致我这种热爱电影的人对踏入新加坡电影院犹豫不决,最终选择少去。

要电影院复苏,有赖多方配合,电影相关条例是第一个应该放松的,让院线更有信心投资在硬件上,让观众觉得物有所值,就能吸引更多人回流到电影院。

作者是理工学院前高级讲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