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屡见报端,令人痛心。许多人误以为霸凌仅存在于中小学阶段,然而作为一名从事学前华文教育七年的教师,我在三岁至六岁的幼儿群体中,已多次观察到霸凌行为的早期迹象:暴力抢夺玩具、推搡同伴、言语讥讽、威胁甚至孤立他人。这些常被视作“小孩打闹”的行为,若得不到及时干预与引导,极可能在未来演变为更隐蔽、更系统化的校园霸凌。

举真实案例。一名幼儿因推搡同伴被教师制止,他立刻顶嘴:“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你骂我!”这句话让在场的教师愣住了。她明白如果家长不了解情况,可能会误以为教师态度粗暴。为了避免麻烦,她只能一带而过,不敢作进一步的批评。但这却让孩子学会只要用“告状”来威胁,就能逃避责任。日后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会更加大胆,甚至以此为“武器”来对抗管教。

这类隐性霸凌在幼儿阶段并不罕见。有些孩子通过“不听话就不跟你玩”操控同伴;有些孩子凭借语言表达的优势讥讽针对同伴;也有人故意在集体中孤立特定对象,甚至以哭闹、破坏物品等方式混淆是非,来抵抗教师的管教。这些行为不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更令教师陷入无力管教的尴尬境地。若家长对教师的管教不予支持,教师一次次“轻拿轻放”,实则是变相纵容,让孩子在重复中强化错误行为,逐步挑战教育应有的约束力。

此类行为蔓延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其他幼儿可能模仿这类行为,形成群体默许,甚至认同“强势即合理”的扭曲价值观——而这,正是霸凌滋长的土壤。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霸凌并非偶发,而是日常行为模式的累积结果。因此,反霸凌教育必须前移至学前阶段。

霸凌行为日益低龄化,背后存在三大教育和环境盲点:

一、家庭教育缺位或偏差。不少家长因忙碌而疏于管教孩子,又以补偿心理溺爱纵容,甚至认同“男孩就该强势”的观念,默许攻击行为。另一些家长则缺乏沟通技巧,惯用暴力方式管教,无形中为孩子示范错误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二、学前教育过度重视学习知识,忽视社会情感培养。本地幼教机构过度聚焦语言、数理等知识传授,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社会情感学习虽偶有涉及,却未纳入常规化、系统化的课程框架,深度与广度明显不足,导致幼儿缺乏尊重他人、理解同伴的认知基础。

三、社会竞争压力过早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生活的环境充斥各种无形竞争的压力,过早接触来自兄弟姐妹、同伴间的比较以及家长、教师无意识的竞争引导,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竞争。因此,部分幼儿会通过欺负别人来建立优越感、满足感。

遏制霸凌,须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

首先,作为学前教师,应该把品德与社会情感教育前置,将尊重他人、情绪管理、同理心培养等纳入常规教学,面对幼儿不当行为,应勇于教导、善于引导,及时、明确地纠正,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不因怕麻烦、怕误解而妥协。其次,家长要做好示范与沟通:以身作则尊重孩子、尊重他人,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与情绪,而非通过哭闹或攻击来解决问题;主动与教师保持良好沟通,理解并支持教师的教育行为,避免因溺爱、误解阻碍教师的引导。

此外,政府也要加强早期干预,把反霸凌和社会情感因素的教育质量或评估纳入系统,并对有明显攻击行为或情绪障碍的幼儿提供专业辅导,以免累计风险行为。

最后,社区与大众媒体也要提高公众对霸凌的辨识能力和应对意识,改变并扭转“三四岁不懂事犯错是正常的”“年纪小不算什么霸凌”的陈旧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将霸凌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为幼儿构建安全、友爱的成长环境。因此,反霸凌必须早于霸凌,学前反霸凌教育刻不容缓。唯有将尊重与同理心深植于人生起点,才能从根本上铲除霸凌的土壤,等到问题爆发再谈纠正,则为时已晚。

作者是新加坡社科大学学前教育硕士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