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成为新加坡人是自主选择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星期天(8月31日)在新公民宣誓仪式上指出,当新加坡迎来独立的时刻,先辈选择成为新加坡公民,以及“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的新加坡人身份,今天入籍的新公民也作了相似的选择。这个认知非常重要——成为新加坡人是一种自主的人生选择,所以新公民更必须认识并践行新加坡的立国精神,把国家认同放在首要位置。土生的新加坡人同样必须具备类似的意识,因为同胞间的互信,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黄循财也呼吁新公民积极参与社区,和不同社群建立联系、结识邻居,并且寻找为社会贡献的方式。这样才能不仅在名义上,也在精神和心灵上真正成为新加坡的公民。这与他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说所揭示的“我们优先”理念,一脉相承。道理很简单,如果把国家比喻为一艘船,乘客唯有同舟共济,才能一起旅途平安。若出现自私自利乃至破坏团结的言行,就很可能同归于尽。当然,作为法治民主的国家,维护集体利益首先必须尊重个人权利。

尽管新加坡的建国历史表明,身为新加坡人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并非所有国人都认知这个道理且明白它的重要意义。新加坡政策研究所8月20日发表题为《新加坡人的宗教身份认同与习俗》的工作论文就发现,虽然相较于种族、宗教或母语,逾八成受访者觉得身为“新加坡人”是构成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占比高于过去两轮的调查,但对有宗教信仰者而言,超过七成觉得宗教在身份认同中至关重要,这个比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的意义不容小觑。

虽然每个人一生都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并由此产生多元身份认同,且彼此未必相互排斥,但身份认同毕竟还是有核心与边缘之分。以国家和宗教两种身份认同而言,在当下的国际大环境里,它们有可能出现矛盾的时刻,届时新加坡人在两种身份认同之间如何选择,就很值得重视了。例如当下的加沙冲突,本地回教社群基于相同信仰,同情巴勒斯坦人的遭遇,且一度成为选举议题。这多少是把宗教认同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国家认同具有国界的限定,宗教认同则超越国界,两者在平时或能和谐共存,可一旦出现外来宗教势力抵触或威胁国家利益和安全时,个人的身份认同就会决定他们的行为。这并非要求新加坡人必须把宗教意识放在国家认同之下,但国人还是必须思考,当出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刻,同胞的利益是否高于对外国信徒的感情。如果同胞之间无法产生明确无误的互信,在发生重大事件之时,国内的向心力就难以确立。

新加坡奉行的是政教分离原则。这通常与世俗主义画上等号,其实中间还是有微妙的差别。政教分离原则保障的是各宗教信仰价值体系之间的最大公约数,避免任何宗教的价值观凌驾于其他信仰之上。换言之,所有公共政策的取舍,不能根据某一宗教的信条,而必须符合社会最多数人的价值观和利益。唯有如此,不同种族、言语、宗教的新加坡人才能和谐共处,保持基本的彼此尊重。这个维系多元社会和平稳定的原则,必须加以守护,不可动摇。

新加坡的多元性质与生俱来,并非刻意的选择,因此必须有效管理,以免社会共识瓦解。这正是为何建国伊始,国家信约才会强调“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国家的存在是所有新加坡人生存的基础,缺乏这艘坚固的船,就无从谈同舟共济。因此,把国家认同置于个人身份认同的关键地位,应当是每个新加坡公民应有的义务。在个人主义误入歧途的当代,这一理念必须在学校和国民服役期间反复倡导,以便强化国人的爱国情操。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