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威:肯定中医师功能是正确医疗方向

“张医师,我的月经前偏头痛已经20年了,最近几年变本加厉,痛得我非常辛苦。知道你是中医师,刚好来我们的医院见习,就看你是否有办法帮帮我。”

面前这位40来岁,在有100个床位的医院办公室工作的纤瘦女员工,是我来这家医院作西医见习的第一位“病人”。她的偏头痛总是在月经前3至5天发作,并在月经来后逐渐舒缓至无,周而复始,从未中断过。既然是医院员工,这几年已经看过西医妇科、内科等,该做的检查全做过,可是找不出病因,每个月只能忍受偏头痛的煎熬。细问病情,原来患者有两个小孩,自最小的孩子出世后,夫妻感情不和睦,常常吵架,情绪一直不好,当妈妈的她很多时候更须独自照顾年幼孩子至今。中医说的肝气郁滞应该是她偏头痛的病因。

我开了五天疏肝解郁的中药,嘱咐如何服用。三周后,她很高兴地跑来说:“谢谢你张医师,我这次经前一天才偏头痛发作,疼痛强度只剩30%至40%,月经第二天就不再痛了。”

7月份读到《联合早报》新加坡中医相关的两则新闻:一、更多中医疗法拟纳入本地医院治偏头痛、助中风康复等(7月6日);二、百汇珊顿与余仁生合作推出中西医结合共管方案(7月17日)。

个人的想法是不管从疗效、医疗成本、社区医疗便捷上,新加坡政府正迈向一个正确的医疗方向。私人医疗机构也顺应政府政策,逐步完善中医与西医的相辅相成。

医院常用语是英文,中医常用语是中文,疾病名称与医疗常用词汇的解释常常难倒西医—中医—病人的相互沟通。 因此,欲搭建与巩固中医师以后在医院流畅运作,首阶段须开放接受同时拥有中医与现代医学相关科系(西医、药剂、物理治疗、职能治疗等)双学历背景的中医师人才(并曾拥有西医院工作经验,熟悉医院如何看病、分科、治疗等流程)加入,才能在起始阶段的磨合期有效推进。

纵观不同地方的中医师高教训练,台湾的中医师培养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台湾的医师法里包含“西医、中医、牙医”三种,所以当地中医是以“医师”资格来培养。台湾西医的病历表是以英文书写记载,中医师的西医素养很高。

在这里以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2024年课程”来说明:长庚大学医学系曾在新加坡政府承认的医学大学名单中(2007年至2019年):

一、修业七年,毕业学分—单修中医301学分,双修中医西医318学分

二、中医实习45学分,西医实习36或48学分(双修多12学分)

三、西医实习包括内、外、妇、儿、急诊、神经科、影像诊疗科、眼科、皮肤、麻醉、耳鼻喉、放射肿瘤科等

四、OSCE (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 临床技能测验必修

五、大学四年学校学习,大五大六医院西医实习,大七医院中医实习

从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中医在妇科、内科、皮肤、疼痛、情绪、中风后康复等疾病有明显疗效,所以在银发人口迅速增加的本地社会,中医凭着疗效佳、相对低的医疗成本,以及社区医疗便捷(针灸,方剂),确实可在政府未来保健医疗规划里,扮演重要角色。当然,一切的根本在于短期开放接纳外来中医药人才,同时长期培养本地人才。

(作者是马来西亚物理治疗师兼中医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