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报》网站8月26日刊登题为《欧洲的“百年屈辱”可能才刚刚开始》的文章,作者是安东尼娅·齐默尔曼。内容摘译如下: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后,清朝于1842年签订了一项条约,结果使中国陷入近百年的外国压迫之中,其贸易政策也长期处于殖民控制之下。

这是后来被称为“不平等条约”的开端,当时恃强凌弱的军事和技术大国英国在条约中强加单方面条款,试图扭转其庞大的贸易逆差。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时间快进到近两个世纪后的今天,欧盟开始切身体会到这种感受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上个月急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苏格兰的高尔夫度假村,签署了一项极不平等的贸易协议,这引发政界人士和分析人士担心,欧洲可能丧失了其自认的作为全球贸易主导力量的影响力。

如果冯德莱恩曾指望借此拖住美国总统,那么等待她的将是代价惨重的醒悟。在贸易协议墨迹未干之际,特朗普变本加厉,以欧盟将实施对美国科技巨头造成冲击的数字监管为由,威胁要对欧盟加征新关税。他警告说,如果欧盟不从,美国将停止出口关键的微芯片技术。

特朗普可以利用这种胁迫性优势,因为就像19世纪的英国帝国主义者一样,他手中握有军事和技术王牌,而且很清楚他的对手在这两个领域都远远落后。

就像清朝领导层一样,欧洲多年来也对这些警告信号不屑一顾。

显然,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关税游戏远未结束。为了防止这种屈辱固化下来,欧盟面临着一项艰巨任务,即在国防、技术和金融方面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鸦片战争是中国后来所称的“百年屈辱”的开端。而迫使清朝屈服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它未投资军事和技术进步。同样,欧盟现在正因落后美国几十年而受到惩罚。

然而,如果可以有所作为,欧盟能做些什么来避免其地缘政治弱势期延长呢?

在达成协议之前,冯德莱恩一再强调,欧盟应对美国的战略应建立在三个要素之上:准备好报复措施、贸易伙伴多样化以及加强欧盟的单一市场。

在一些人看来,欧盟需要将该协议视为警钟,通过制度改革迎来深刻变革,提高欧盟的竞争力。(编译/刘宗亚)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