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7月到北京清华大学出席世界和平论坛时,注意到这场活动请来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致辞,层级并不低,但出席的美国高官非常少。他向主办方查询后得知,美国官员其实接到了邀请,但他们因为担心在国内遭到批评而不愿出席。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Asia Research Institute at NUS)星期五(8月22日)下午,为资深外交官马凯硕、亚洲研究所研究员瓦里贡达(Varigonda Kesava Chandra)和副研究员邓诗美联合编辑的论文集《亚洲人能思考和平吗?》(Can Asians Think of Peace?)举行发布会。活动主宾兼对谈人杨荣文在同马凯硕对话时,向到场的250名受邀学者、高级公务员和外交人员,讲述了他对中美关系现状的观察。
杨荣文说:“我问中方,为什么没有邀请美国人?中方答复说已发出邀请,但美国官员因担心在国内遭受批评而不愿前来。这让我感到震惊,因为就算中国是对手、是敌人,你也必须了解中国。你必须了解你的谈判对象、了解你的主要对手。”
不过,杨荣文对于中美之间能否和平相处,仍然保持乐观。
他指出,当今中国对美国的了解,要多过美国对中国的了解,而中国正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应对美国。“这更可能带来和平,因为我并不认为中国有发动战争的意图。”
马凯硕:亚洲过去30年尽享繁荣 关键条件就是和平
马凯硕在谈到他对中美关系的观察时,援引了2023年去世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表达的看法。
马凯硕说,基辛格晚年对中美关系的恶化忧心忡忡。他们两人一对一对话时,基辛格一再强调,想要让美国与中国和睦共处,美国就必须按照中国自身的逻辑来理解中国。可惜的是,虽然基辛格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也无法阻止对中国妖魔化的趋势。
马凯硕举例,2021年是基辛格1971年对中国开展破冰行动的50周年,但他因为美国国内氛围极度反华,如果出席庆祝活动,就会被视为对美国不忠。“这正是妖魔化所导致的结果。”
马凯硕也强调,亚洲过去30年尽享繁荣,关键条件就是和平。从东西方对比的角度看,1980年欧盟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的10倍,但两者如今旗鼓相当;英国2000年的经济是印度的3.5倍,如今则已经被印度超越。
他指出:“如果亚洲发生过重大战争,那之前我提到的这些发展,将完全看不见。这就是为什么和平对亚洲那么重要。”杨荣文则强调,和平并非单靠理想呼吁,而须要兼具信念与现实主义的智慧,而且推动和平者必须理解对手的利益、恐惧与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找到双赢的出路。
他也指出,亚洲文明更重视和平,是因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而且战争最终目标还是实现和平,如果能够在无需诉诸战争的情况下达致和平,那就是最高的成就。
马凯硕也是亚洲研究所亚洲和平计划(Asian Peace Programme,简称APP)的创始人及负责人。APP于2020年7月启动,希望推动一个可信、以亚洲为中心、由亚洲主导的和平倡议。APP每月发表与亚洲各冲突区及潜在冲突区有关的政策论文,并在2025年7月成立五周年之际,出版供免费下载的论文集《亚洲人能思考和平吗?》。
文集中61篇论文的作者包括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战略学教授休·怀特(Hugh White)、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副总裁包道格(Douglas Paal)、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人艾利森教授(Graham Allison)、新加坡巡回大使陈庆珠,以及北京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