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白:中国的Incel与娇妻

两性话题在中国互联网上一直火热,论争呈现复杂面向,在一部分人接受进步主义性别理念的同时,也出现拥抱保守价值观的年轻群体。7月发生的两起热点事件,可以作为观察案例。

首先是大连工业大学一名女生与乌克兰退役电竞选手发生性行为,被对方将视频发上网炫耀。学校不仅不维护女生的隐私和权益,反而公开她的姓名,并以“有损国格”为由将她开除。

在这起事件中,很多中国网民嘲讽辱骂涉事女生,年轻男性聚集的虎扑、贴吧、知乎等社区情况尤甚。他们批评女生不检点、不知廉耻,特别是“向外国人投送怀抱”,更是罪加一等,似乎女大学生的身体不属于她自己,而是和男性的面子甚至国家尊严挂钩。

这些男性网民有典型的Incel(非自愿单身)特征,近年来经济下行、阶层固化、就业困难,使这类男性数量激增。他们长期处于性压抑和性饥渴中,把年轻女性视为性资源而非独立个体。女性无论与高阶层男性、外国人交往,还是选择不婚不育,都成为他们仇视的对象。

这类“仇女”言论常常又与“仇外”“仇富”混合在一起,在自媒体推波助澜下,形成共振效果,让舆论场的价值观越发倒退,语言越发不堪。

说完Incel男性,再讲讲女性中的“娇妻”。7月的另一个热点事件是娃哈哈董事长宗馥莉与同父异母弟妹的纠葛。这件事有很多维度可以分析,然而在女性用户较多的小红书和微博上,出现独特角度,朝着正妻斗小三、婚生女斗私生子的家庭伦理剧方向解读。

这类网民不少是已婚年轻女性,她们对现实中的复杂情感关系、非婚生子女,不论任何缘由都喊打喊杀,有时甚至扩大到文艺创作,连她们认为是“三观不正”的影视作品也要抵制。自己平日发的内容,很多都是如何拴住男人心、撵退第三者。

更有甚者,网上不时可见“接男宝”贴子,众多“娇妻”跟贴留言,求保佑生下男孩,帮夫家传续香火,甚至有人购买宣称能改变胎儿性别的“转胎丸”。如此荒谬之事,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

面对性别困境,很多中国女性彻底与父权制决裂,但也有不少人去拥抱传统婚姻,并以旧时代的手段来维系。另外,不可忽视时下流行的微短剧的影响。在女性向的短剧里,充斥着“霸总”“追妻”“嫡庶”“贞操”“母凭子贵”等内容,即使情节设定在现代,传播的仍是前现代价值观。

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与下沉,稀释城市精英熟悉的进步主义话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经济下行期,人们在两性关系上普遍有更深的焦虑和压抑、更保守的风险偏好,并出现道德尺度绝对化、私德问题公共化的趋势。

这类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近年来,美国社会也出现年轻男性Incel、传统贤妻(Tradwife)等群体,这是全球思潮转向大图景的其中一块拼图。

以上趋势将如何影响中国年轻人的婚恋观,两性之间、同性别之内是否会进一步分化,都是未知数。混乱、撕裂的舆论场,注定继续喧嚣。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数码编辑)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