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循财总理两周前在国庆群众大会演说中,大篇幅阐述新加坡应对人工智能(AI)发展的方针,并强调“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时代”——无独有偶,当天新闻室也迎来一次人工智能革新。和往年的群众大会报道不同,新闻室今年把AI融入工作流程中,由它进行一些初步的翻译工作。
作为初次试验,翻译的过程最终还是需要不少人力核对和重写,不能说完全做到事半功倍。即便如此,这项工作流程的改变,仍多少解决新闻室周末人手不足的问题。往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一般几乎所有星期天休息的同事都得被召回办公室上班。今年有“AI同事”代班,大部分原本休息的同事都能安心周休。
至于这是利还是弊,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乐观者或许认为,人工智能对新加坡这个人力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是个福音;悲观者可能担忧,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未来可能取代真正的人工,对就业市场带来冲击。
过去几个月,这样的讨论在全球不断升温。美国人工智能起步公司Anthropic总裁阿莫代伊(Dario Amodei),在5月底接受美国新闻网站Axios专访时就提出,人工智能将掀起一场“白领的腥风血雨”(white-collar bloodbath),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美国一半的入门级白领工作,并在未来一年到五年内,导致失业率飙升至10%甚至20%。
“白领的腥风血雨”这个耸动的标题,迅速吸引美国媒体的注意,在当地引起一波讨论。当然也有批评者认为这个说法有夸大之嫌,但阿莫代伊的论述能得到如此大的回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市场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和恐惧。
在本地,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没有那么悲观,但也是喜忧参半。
2018年牛津经济研究院和思科针对亚细安六大经济体就业市场的一项研究预示,新加坡到2028年,将因人工智能发展,面对最大幅度的全职工作岗位流失。约21%的全职劳动力,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
不过,新加坡以高技能人才为主力的就业市场,则将出现许多新机遇。研究估计,受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两个领域是批发与零售,以及制造业,它们总共将淘汰13万5000个岗位;与此同时,这两个领域的新岗位发展潜能也最大,可能创造17万份新工作。
这意味着,新加坡最大挑战不是缺乏工作岗位,而在于及时有效地推动劳动力的技能转型和升级。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新加坡就能乘着这股人工智能浪潮,为本地员工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说起来容易,但从员工个人层面而言,却是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旅程。人工智能技术仍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展,今天看似重要的技能,说不定一两年就会被淘汰。例如10多年前曾出现一阵数码编程热潮,不少人认为数码编程是因应数码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技术,结果人工智能如今已经能取代部分的编程工作。
大部分国人不是科技背景出身,也难以透彻掌握尖端科技的走向。面对海啸般袭来的新科技,哪些才是长远而言最“耐用”的技术?哪些课程值得投资宝贵的时间来学习?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题。
对人工智能理解的不足,难免让人感到焦虑和迷茫,但客观来看,你并不孤单,也并未落后,因为这是大家都共同经历的转型过程。说到底,在人工智能尚未完全成型的情况下,其实大部分人对它的理解都只是半桶水,也都在摸索和学习。不过,这半桶水是半缺还是半满,取决于个人心态。面对未知,或许唯一的出路是保持积极开放的心,和毫不懈怠的危机感,努力把这半桶水填满。
(作者是本地新闻组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