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摇篮凡世》是马来西亚导演张吉安的作品,入围第37届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竞赛单元。比较他之前的《南巫》与《五月雪》,温柔多了,也节制多了。尽管被评过于隐晦,但与之前敢于揭露513种族暴乱的禁忌,一再与电检局纠缠、上诉,才获得公映,《摇篮凡世》算是轻松过关了。
《摇篮凡世》讲的是“弃婴舱”的故事。主线是讲述四个女人在吉隆坡一家弃婴舱工作,面对反对、嘲弄的各种声浪,仍然尽心尽力陪伴各种族女性面对身体自主的窘境。在斋戒月接近尾声时,未成年少女小曼在弃婴舱外,徘徊在堕胎或弃婴的边缘。
在马来西亚,弃婴舱于2011年成立。全名为“弃婴保护舱”(baby hatch),为被抛弃的婴儿提供庇护空间。其原型为12世纪的“弃婴轮盘”(foundling wheel)。
但是“弃婴舱”的设立,在马国引起很大的争议。是鼓励性开放?默许未婚生子?还是拯救小生命?审视弃婴的个案,有人被继父强暴、有人被老师性侵、有人离家出走,她们根本无能力养活婴儿,还要被亲戚邻居千夫所指,面对社会的不接纳。每个弃婴的妈妈都带着不同的原因和苦衷来到弃婴舱前,都祈愿生下的孩子能得到抚养,顺利成长,成为健康的生命,有比较美好的未来。
那些泛道德主义者指责弃婴舱的存在,可曾想过无助、走投无路的未婚妈妈在遗弃婴孩时的痛苦、流泪、彷徨与挣扎?
很好奇,新加坡有无弃婴舱?答案是没有。无须惊讶,新加坡固然没有设立弃婴舱,或类似的匿名弃婴设备,但新加坡的法律与政策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和儿童福利来解决弃婴问题。例如将弃婴交给福利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而非通过匿名弃婴以拯救小生命。
然而,是否一向来都如此呢?据查史料,英殖民时代还是有设立弃婴舱的,目前已经成为高级餐馆与艺术殿堂的赞美广场,之前是几座教堂与修道院和教会学校的集中地。天主教圣婴修道院就坐落于此。他们后来成立了圣婴女校,培养许多优秀的学生,还收养孤儿,算是尽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圣婴女修道院在持续发展中,建立弃婴之家,从19世纪一直到1982年才停止运作。据说,这些弃婴多来自贫困家庭或破裂家庭,有些则是因家长迷信(主要是华人,如生肖虎不吉利)而被遗弃。弃婴没有出生证明,家长却把他残忍丢弃在修道院门外。久而久之,这道门便被命名为“希望之门”(Gate of Hope),的确为弃婴们的生存权点燃了希望。据知,这些弃婴都得到很好的照顾,有机会受教育,还学习烹饪、裁缝。
数千年来,弃婴的悲剧始终持续。因应时代的需要,弃婴舱也发挥了人类的怜悯与爱心,以及对生命权、生存权的维护。因而,批评弃婴舱存在的人,应该去看一看张吉安的《摇篮凡世》。当一位少女把婴孩放进弃婴舱时,她有30秒的时间做出抉择,“要,还是不要这个孩子!”30秒后,弃婴舱将自动锁上。想反悔也迟了。
看到这一幕,恐怕没有观众能不动容吧?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