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围绕人工智能(AI)在学生作业与考试中的应用所展开的讨论,反映教育界对AI介入教学更深层次的反思。
作为一名组织民族志研究者,八年来,我持续关注未来工作形态的演变,近三年尤其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对工作与教育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在此,我想谈谈如何将AI真正融入教育与更广泛的社会领域。这并非一味乐观的展望,而是基于我们在不同职场环境和大学校园中的观察与研究所得——我们既看见AI带来的深刻变革潜力,也清醒意识到它在实际应用与伦理层面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将AI视为伙伴 而非对手
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科大),我们不将AI视为竞争对手,而是看作强化人类优势的有力工具。
当学生借助大语言模型(LLM)在一门课程中并行探索多个设计方向时,这项技术为他们释放宝贵的认知资源,使他们能将注意力聚焦于最关键的环节:判断并优化最具潜力的创意。以往需耗时数周才能完成的原型开发,如今只需数天即可实现——即使是技术背景较弱,甚至毫无相关经验的学生,也能轻松上手。
尽管AI的高效令人振奋,却也可能削弱人们追求深度理解的动力。若只是将它视为“一键出答案”的工具,不仅可能削弱学生对学科基础的掌握,更可能被那些看似权威,实则谬误的内容所误导。AI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取代思考,而在于当它被妥善融入学习过程时,能够激发更深层的参与、更具创造力的尝试,以及更具反思性的判断。
事实上,AI的出现让学科知识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唯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学生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质疑AI的回应,并从中提炼出真正的洞见。夯实基础,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所在。同样关键的是,我们鼓励学生不仅借助AI运用知识,更要学会与AI对话,把它视为协作伙伴,而非单纯的捷径。
AI或许能抬高及格线,但决定发展上限的,依然是对学科的深度理解与掌握。这正是“设计与人工智能”(Design AI)强调的核心——让人机协同成为能力倍增器,而非替代手段。
从“是否使用AI”转向“如何善用AI”
在我们极具代表性的《设计思维与创新》(DTI)课程中,我们已不再纠结学生是否可以使用AI,而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得更好,用得更有创造力与判断力。
在新科大,所有大一学生必须在前两个学期修读DTI课程。我们引导学生在项目中反思AI的角色,并判断它应作为“工具”(Tool)、“队友”(Teammate)或“两者皆非”(Neither)(例如在进行访谈等敏感任务时)。若学生希望使用进阶AI工具,必须简要说明背后的学科知识基础、指令构建逻辑,以及验证AI输出的方法。虽然部分学生起初缺乏批判性使用AI的经验,但我们发现,通过“工具/队友/非工具”这样的思辨框架,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判断力与反思意识。这种框架不仅帮助学生理解AI的边界,也促使他们发展更成熟的使用策略。
项目团队还须提交一份反思日志,记录他们所使用的指令、AI的回应,以及最终由人作出的决策。我们会认真阅读这些内容,以鼓励学生在使用AI的过程中,付出真正的努力——不仅要善于使用AI,也要学会判断在何时“不使用”AI才是更好的选择。许多学生会主动说明自己为何“选择不使用”AI,尤其是在诸如实地调研或同理心建构等需要人类直觉与经验的环节中。这种选择反映他们对AI在设计任务中定位的思考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责任感以及清晰判断AI助力或干扰设计目标的能力。
重塑评分体系
随着AI逐渐融入学习,评估方式也须相应调整。
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评分权重,而应将AI的使用视为一扇窗口,它不仅呈现学生的最终成果,更折射出他们的思维路径。论文或原型固然重要,但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所探索想法的原创性、指令的提出质量,以及学生如何在关键节点中施以判断,合理引导AI并形成最终产出。
这些素质常常体现在设计日志、指令记录、即时点评与同侪评审中,它们为我们提供深度观察的窗口,揭示学生如何将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与技术能力融于一体。尽管这类评估在执行上较为复杂,却能展现出传统评分标准常常忽略的学习面向:学生如何应对不确定性、检视预设立场,并在不断迭代中精进作品。正是这些判断力与适应力,愈发受到在快速更迭的技术环境与跨学科合作中前行的行业所重视。
明确的规范依然至关重要。学生应清楚何时可以使用AI、如何申报使用情况,以及何为负责任的使用方式。
然而,我们更希望将注意力放在人与AI互动的质量上。无论是反思日志、指令追踪,还是明确的互动方式,它们不仅是合规手段,更是推动学习深化的重要支点。
当学生开始以“自我实践研究者”的心态面对学习,不再只追求速度和结果,而是积极拥抱探索、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挑战时,他们对AI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批判性思考则会随之深化。
教师应依据教学需求设定明确界限。将AI使用过程透明化,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人类判断与价值权衡,有助于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责任感的培养。
在我近10年来对未来工作形态的研究中,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三角: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人机互动的灵活运用,以及敢于创新的勇气。
这正是Design AI的本质。生成式工具固然能降低创作的门槛,但它真正的价值,掌握在那些基础扎实、善于提出新可能、善于调动多元智能,并深知哪些决策应保留给人类来做的学习者手中。
(作者Thijs Willems是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李光耀城市创新研究所的研究员。他是一位组织民族志研究者,长期关注未来工作形态的演变,研究AI等技术如何重塑专业实践与智慧城市的发展。译文由新科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