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朋友关注的话题都集中在校园霸凌、会考口试话题的难易度上。乍一看,这两样东西风马牛不相及,可是细想下去,我却发现两者的一个共同点。
首先,当霸凌成为霸凌,意味着某些情况已经在教师或家长眼皮底下,不知不觉发生了一段时间。这种时候仿佛医生治病,要追根溯源,要对症下药,要耐心等待病症消除。病症深浅不同,需要等待的时间自然也不同。
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预防医疗”,指在疾病发生之前,或在早期阶段,就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减少或延缓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医疗措施。想一下,如果在霸凌发生之前,我们有“预防霸凌”的方法,会不会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
当然,我们已经有一些方式应对校园霸凌,大多以教育为主。比如,学校请校外人士到学校分享,教师或者家长因为看到新闻而产生的即时教育。除此以外,是不是还可以通过阅读来预防呢?
关于霸凌或其他学生相关主题的书籍非常多,如果放眼世界,关于校园霸凌的绘本或者儿童小说就更多了。用故事来认识世界,理解理论化的道理,会不会是最容易并且适合孩子预防霸凌的方式呢?
美国儿科医生和育儿专家亚娜(Laura Jana)说过:“通过故事,孩子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在安全又吸引人的方式中体验复杂情绪。”想象一下,每个孩子在成长的漫长岁月里,会遇见无数种人生可能,与其教给他一套方法,不如让他在不同作者经验积累的故事里,去寻找和建构自己的人生哲学。
我甚至还有一个大胆设想,如果所有小学的品德教育课,都以阅读故事的方式来引导,会不会既兼顾品德教育,又照顾到阅读呢?学生会不会更愿意听这样的品德教育课呢?
再来聊聊小六会考口试话题难易的话题。
朋友聊及新闻里出现孩子表达家里没有钱,所以没有出国旅游的经历。身为母亲的朋友对此非常难过。我也有一些朋友认为,新加坡考试与评鉴局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口试题目的难易和适配度。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教师朋友持不同看法。他们觉得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都不可能对所有小朋友适用,都有所谓难易问题。比如某年考到去小贩中心吃饭、坐地铁的话题,同样有平时私家车接送、餐馆吃饭的小孩没有相关经历,是不是也会被诟病不公平呢?
相信考评局在准备口试题目时,是努力照顾到绝大多数孩子的。而且在口试过程里,相信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合适的调整。毕竟口试的目的不是难倒孩子,而是让他尽可能有话可说。
口试话题是不是让孩子“有话可说”,考的不只是孩子本身的经历,也考验他的视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为了这个,考虑一下事先帮助孩子“预防无经历”呢?
随着年龄增长,生活复杂化,大人似乎自然而然拥有经历。孩子的经历如何凭空而来?除了平时看短视频、教师的教导或家长的辅助,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很个体的经历,有没有可能增添阅读这件事,来帮助孩子增加人生经验呢?
我们大胆设想一下,有没有可能在口试时,这一群有“预防无经历”准备的小孩,因为有大量阅读底蕴,反倒让我们这些大人产生骄傲和危机感?骄傲在于他们有能力阅读和思考,受益于阅读和思考;危机则在于,作为大人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拿起书本以免被落在后面?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更聪明, 就给他讲更多的故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绩,不是一天获得的;霸凌,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人生,如果能选择阅读作为成长途径之一,那个我们所希望的未来,会不会在一本一本书的过程里,不小心读了出来?
(作者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