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在冠病疫情前两三年,因病接连住了几次医院。发现中国医院的整个业态,已和几十年前大相径庭。
首先,收你住院,不全是为了治好你的病。如我的听障问题,即便能治,也错过最佳治疗期,门诊医生对此完全清楚,但还是要求住院,一大堆治疗费、检查费以及住院费,就此进入医院账户。各种程序性的治疗完成后,就请你立即出院——腾出病房,后面还有病人等着呢。一个周期下来,大概最多八九天光景,治不好也不会多留你——据说这是因为国家医保资金缺口较大,为了控制医保支出,采取按单病种住院收费方式。若单人住院超过某个时间,就必超过限额,医生得自掏腰包。笔者的表哥去年就为治疗各种单项病种,分别住了11次医院。
其次,医生几乎从不与病人交流。几十年前科主任率领一大群医生或助理,每天上午查房对病人嘘寒问暖、反复叮嘱,和同僚相互探讨、切磋交流的热烈情景,已经很难见到。若不是出院时付费复印了一大堆病历,笔者此次对自己被检查出来的一大堆病症竟毫无所知。可是,并不是每个人愿意花时间再来医院复印病历,一般规定出院约五天后才可以来复印。若没有看过病历,你可能永远不知自己还身患其他病,直到病情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
就在这当儿,笔者看了一篇纪念协和医院百年历史的文章——《百年不倒的协和》。一直以来,我对“百年协和”是有良好印象的。笔者并非学医之人,与之并无交集,“良好印象”又从何而来?上文作者韩小蕙说,“协和医学院坚持实行精英教育,学制长达8年,先要读3年预科,每年一共就招几十名学生(一直到当今还是,即使别的医学院扩招到数千人,协和医学院还是每年只招90人),可说是尖子中的尖子,学霸里的学霸。当年的考题之难,简直是今天各大学名校都绝对不敢想象的,比如1949年的英语考试,其中的一道大题,是要求用英文写出《桃花源记》,既考了古文底子......,又考了快速译成英文的能力。”“协和追求的就是‘小、精、尖’的育人体制,实行的就是残酷的逐年级淘汰制度,为建立起中国培养现代医学人才体系趟出了一条路。”
因而,从这里走出了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吴英恺、曾宪九、吴阶平、诸福棠等一代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而且这种精神和作风,据说至今仍然传承得不错,直到本世纪初,老协和精神仍在。“仅就给我看过病的、我知道的,有两位老协和人行医一辈子了还在出门诊,一位是口腔科的赖钦声大夫,85岁,给患者治牙,一站就是一上午。另一位是神经科的郭玉璞大夫,90岁了。劳远琇大夫生前也是90岁还出门诊,张孝骞大夫90岁时还参加大巡诊,吴阶平大夫当了国家领导人还坚持每周一天回医院参加大查房……”
百年协和不倒的原因,就在于“两方面+五个宝”。两个方面即医学教学、生源素质的最高标准(不近仙者不为医)和崇高的医学观念(不近佛者不为医);五个宝则为:名教授、病案室、图书馆、内科大查房、八年制教育+住院医师培养制度。
限于篇幅,单谈大查房吧。“‘大查房’最早称为‘大巡诊’……查房时,内科各专科医生几乎全部到场,同时还会邀请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外科等科室参加,有时还有基础学科同仁和外院医生出现,各病房的护士长和护士也会参加。查房一般持续两小时,参加人数多在百人以上……”这时,查房出现的问题讨论就不得不从病房移向教室。这显然既是与病人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是医生的一次学术盛宴。
单从协和还保留着今日已不多见的医生查房制度,都使我对它的好感倍增,更不用说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病人的认真负责......笔者甚至将协和看成当今中国唯一没有遭受任何污染的、任何一家医学学府都无法企及的“圣地”——这种良好印象一直保持在笔者脑海里,直到最近一系列报道和负面信息的披露。
今年4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一位副主任医师的婚外情,牵涉到一位名为董袭莹的女子(一些媒体仅称“董小姐”)。这位董某是中日友好医院的规培住院医师,专业履历如下:本科在隶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文理学院巴纳德女子学院读经济学,回国后转为学医,且进入中国顶尖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年后就“速成”医学博士,进入三甲医院。
她的履历表里竟然出现“协和”两字!但董的第一学历并不符合协和“4+4”临床医学博士项目的要求。而且,据《联合早报·下午察》指出,“令人疑惑的是,她自加入协和后,就在内科、外科间不断‘跨界’——她的博士导师是协和一位骨科的院士,毕业论文本身却是医学影像方向。实习期间,她又在胸外科病房手术室工作。”从前面的介绍中已知晓,协和岂是一众等闲之辈混迹的场所。且董某本人本科也非学医,又如何就轻松进入这家要求极严的中国顶尖医院和医学学府,且四年后就能成为医学博士,还进入中日友好医院。看来,这位董某不仅是网民戏谑的“跨界天才”,还是一位医学上的“速成天才”。
但董某业务能力却令人生疑:在中日友好医院手术室里,正是因为她的操作极不专业(据说将手术刀拿反了),受到护士的斥责,于是又有了情夫副主任医师肖某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才演变成肖某手术中置麻醉病人于不顾,擅自携董某离开手术室达40多分钟的公共事件...... 看来,权力的魔影无处不在,即便百年协和,也概莫例外。
百年协和何以沦落到今日地步,难以避免无孔不入的权力腐败之荼毒。不倒的协和,虽然还没有被腐败击倒,但一代代传承的精神、作风和形象显然已被大大污损。
虽然相关人员最近都受到组织处理,也尽管有网民质疑对董案当事人处理过轻,但事情很可能只能到此为止。只是,人们对堂堂协和沦落为权力附庸的思考仍在继续。协和能否痛定思痛,刮骨疗伤,恢复旧日荣光,不负所有中国人乃至海内外广大华人的期盼,还有待观察。
(作者是西安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