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G60购物券在使用时,由商家而非用户扫描二维码,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当被问及新加坡对初创企业创始人的吸引力时,一位知名风险投资人提到我们的“心态”。他说:“你们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们还会寻找更好的方法。没有什么比这更鼓舞人心了!”
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让我陷入思考。
政府机构与公民之间99%的交易已经能在线上完成。作为数码政府和智慧国,什么样的“心态”能帮助我们做得更好、更出色?
在开发数码产品和服务时,我认为应有三大愿景指引我们。
设计是数码包容性的关键
我们熟悉的SG60购物券就是其中一个产品。它的运作方式与社区发展理事会(CDC)邻里购物券相同,所有21岁及以上公民均可获得。
要兑换这些购物券,我们须向参与商家出示二维码供扫描。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而不是通常扫描商家SGQR码支付的做法呢?
这是为了让80岁高龄的建国一代,如同Z世代数码原住民那样能轻松完成兑换。
为了指导设计决策,政府开源科技部的开发团队,对购物券兑换进行多次实验,并仔细分析用户反馈。
传统方法对老年人来说并不友好。许多人难以打开相机扫描商家的二维码。另一方面,商家已经熟悉扫描纸质购物券,可以轻松切换到扫描电子购物券。
电子购物券的其他功能,例如2元、5元和10元的面额,也让习惯使用现金支付的人感到更加直观自然。
通过这种方式,喜欢纸质购物券的新加坡人也能在民众俱乐部打印。这符合我们“数码唯先,但非数码唯一”的愿景。
我们将继续设计产品和服务,以便很好地服务于最广泛的公民群体,而不仅仅是那些精通数码技术的人。
包容性应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事后才考虑的因素。我们将与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民间部门的合作伙伴携手,让数码服务对所有人(包括残障人士)都更加友好。
从小处着手,心怀大志
数码技术也能拓宽我们的政策选择范围。例如,实体购物券印刷成本高昂,处理耗时费力。公民的邮箱曾被盗窃,购物券被偷。商家在交货后,须要等待数周才能获得报销。
我们没有将这些问题视为必须忍受的“麻烦”,而是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随着电子购物券的推出,向公民提供购物券援助的成本大幅下降。商家现在可以在一天内收到现金支付。这为在需要时更频繁地发放购物券创造可能性。
效率是一个重要目标。但我们也希望利用技术来缓解公共服务交付中的痛点,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冠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政府计划向所有新加坡人分发口罩。但有一个问题:焦虑的公民如何知道去哪里领取,尤其是在信息须要频繁更新的情况下?
新加坡政府科技局的团队开发MaskGoWhere(哪里找口罩)平台来提供帮助。他们与时间赛跑,在24小时内上线。幸运的是,平台的功能广受欢迎,也为后续添加更多服务铺平道路。
如今,GoWhere系列网站支持超过40项计划,例如SupportGoWhere(哪里找援助)。它是新加坡人查找政府针对各种需求(从心理健康到护理)所设方案的首选平台。
我们现在拥有更大的梦想——成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领导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鼓励公务员学习构建自己的人工智能助手,目前已有约1万8000个——大约每八名公务员拥有一个——而且数量还在稳步增长。这些尝试可能不会总是带来巨大改变,但它们对于提升人工智能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但这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科技向善的理念
在政府之外,商业利益将驱动人工智能的应用——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和提高利润。我们则将致力于服务公共利益。例如,我们正在开发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用于搜索和救援等高风险场景。我们也在努力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支持更个性化、更具预防性的医疗保健。
人工智能被用于搜寻诈骗和恶意软件托管网站。因此,执法机构已捣毁超过13万个潜在的有害网站,包括求职诈骗和欺诈性电子商务页面。
在社区中,我们正在赋能一群新的、充满热情的志愿者。
与人民协会基层组织等合作伙伴共同举办的社区黑客马拉松,旨在让公民掌握数码技能,为社会做贡献。新加坡人已经开发出有助于减少浪费的产品,例如将过剩的未使用药品,重新分配给医疗服务提供者,以及使堆肥变得更易于操作。
实现这三大愿景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它们指引着我们在智慧国征程的每个阶段的思考,并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并非建立在复杂的技术上,而是建立在每个新加坡人都能蓬勃发展的数码未来之上。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建设的未来。
(作者是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长)
《联合早报》言论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