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政麟:全球的城市病挑战

丹戎加东7月26日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地陷事故。一辆汽车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坠入路面塌陷形成的积水坑洞中,社交媒体流传的画面显示,汽车泡在积水中,有客工施以援手,救援人员也迅速赶到现场抢救。

这起罕见的地陷事件与附近的公用事业局施工有关,引发居民广泛关注。尽管新加坡以卓越的城市规划闻名,事故却揭示一个全球性问题——即使是最先进的城市也无法完全摆脱“城市病”的困扰。

地陷是城市病的一种极端表现,暴露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类似事件在其他知名城市也时有发生。例如,2024年8月23日,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印度回教堂路发生地陷,一名48岁印度女游客坠入8米深的坑洞后失踪,搜救工作持续超过一周仍未找到人。令人不安的是,五天内该地区附近又接连发生三次地陷,所幸未造成进一步伤亡。政府下令对地下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廉政审计,以查明事故原因并确保不再发生。同样,2024年8月,韩国首尔西大门区延禧洞发生地陷,一辆汽车侧翻坠入坑洞,导致两名长者重伤,其中一名70多岁女性一度心脏骤停。

这些事件表明,地陷不是单一城市的难题,而是全球大都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挑战。

地陷只是城市病的冰山一角。城市病是指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密集化而出现的系统性问题,包括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住房短缺和公共服务压力等。其中,交通拥堵是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新加坡尽管拥有先进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和车辆配额制度,仍不能避免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尽管ERP系统在特定区域减少10%至15%的交通流量,但有限的土地面积和高车辆拥有率仍对道路容量构成压力。

相比之下,菲律宾马尼拉和泰国曼谷的交通拥堵问题更为严重。马尼拉以全球最拥堵的城市之一而闻名,交通拥堵每天造成约621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曼谷的交通拥堵每天损失约165万美元。这些城市的快速人口增长、公共交通不足和道路规划不善加剧了问题。马尼拉的城市布局呈沙漏状,导致交通瓶颈,治理不力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则进一步阻碍问题的解决。与新加坡通过高效率的公共交通和自行车道缓解拥堵不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缺乏实施类似措施的资源或政治意愿。

除了地陷和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也是城市病的重大问题,尤其与交通拥堵密切相关。孟加拉达卡因缺乏快速公交系统和道路维护不善,空气污染和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如成都和苏州正投资于智能交通系统(ITS)以优化交通流量和减少排放,但私家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仍带来挑战。

住房短缺和城市扩张进一步加剧城市病。在东南亚快速城市化的地区,城市难以在经济中心附近提供价格合理的住房,迫使居民迁往郊区,增加通勤时间。吉隆坡地陷事件发生在建筑密集区域,反映城市扩张对基础设施的压力。中国城市的无序扩张导致通勤距离增加和碳排放上升。新加坡通过混合用途开发整合住宅、商业和娱乐空间,缩短通勤距离,但这种模式需要大量规划和投资,难以在资源有限的城市复制。

公共服务的压力也是城市病的重要表现。例如,马尼拉排水系统不足导致洪水频发,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和基础设施损坏。新加坡通过先进的排水和水循环系统缓解了这些问题,但丹戎加东的地陷事件仍暴露施工监管的潜在漏洞。城市病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不容忽视。全球交通拥堵每年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美国也不例外。地陷和拥堵不仅影响经济,还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压力和健康问题。

城市病是全球城市的共同挑战,需要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新加坡地陷事件虽属罕见,却提醒我们,即使最先进的城市也须保持警惕。随着全球人口预计在2045年达到90亿,城市压力将持续增加。

(作者是清华大学的马来西亚研究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