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雨怎么办”这五个字铿锵有力,今天听起来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孰不知世上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对公路上的坑坑洼洼、下雨天就淹水等等生活上的不便,也都习以为常。
下雨怎么办?
带雨伞呗!
这可不是许多人要听到的答案。
最近听一位在人民行动党基层服务多年的朋友说,组屋楼下建设走廊的需求相当普遍。
为行人遮阳挡雨的走廊已成为一项“基础设施”,是一种非常新加坡的“现象”。有些组屋区还看到有盖走廊甚至跨越马路,双层巴士也能在其下穿过,如红山地铁站前。
没有走廊,“下雨怎么办?”这是民生问题。
另一位老基层领袖说,在组屋区内建走廊,早在李光耀当总理时便有人提出来,却遭到拒绝。李光耀的回答是,“下雨就拿雨伞”。我估计,当时政府的资金有限,钱应该用在刀口上;李光耀当年也许还抱着担心人们被“宠坏”的苦心。
“下雨怎么办”这五个字铿锵有力,今天听起来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孰不知世上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对公路上的坑坑洼洼、下雨天就淹水等等生活上的不便,也都习以为常。
长堤彼岸,不少地区雨季来临水灾就跟着来,居民已心里有数,多少知道该怎么办。
更严重的是每年有台风季节,不时有大小地震和海啸的国家和地区。远的不说,就说日本、台湾、香港、菲律宾等等,他们担心的肯定不是下雨怎么办。他们知道,八号风球挂起了该怎么办。
这一两个月来,盛传日本大地震将在7月5日(也就是昨天)到来。不管是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我所看见的未来》一书中的预言,或是网上谣言,都甚嚣尘上。日本鹿儿岛外海的吐噶喇群岛近日频频发生地震,更像是个警报。相信日本人多少有点人心惶惶,但生活还是得照过。
日本人的防灾意识强,学生从小被教育地震来了怎么办,如从家里逃出之前,还要记得关掉所有电源。
日本人平日出门也喜欢带雨具防身,各类轻便或是可折收雨伞、漂亮的雨衣,价格廉宜,随处可买。
地处热带,雷阵雨就是新加坡最大的“天灾”。个人的防范很简单,城市治理的层面却是大学问。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确保各处阴沟明渠没有阻塞,大雨后路面也不会出现短暂的淹水。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我们听得多了。听多了似乎麻木了,但政府层面不能听天由命,防洪这几年来是新加坡的重点工作。
2023年,新加坡宣布通过填海建造800公顷人工岛“长岛”,保护东海岸地区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并且扩建20公里的滨水公园,还可供建造住宅、工业和娱乐休闲设施。新加坡应付气候变化的策略可谓连守带攻,不是消极的防卫,而是把防卫建设当作长远的发展投资。
新加坡不久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排放居高不下,到本世纪末,新加坡周围平均海平面可能上升0.54米至1.15米。公用事业局接下来将针对10个近海岛屿展开风险评估工作,以加强海岸保护。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上个月向新加坡国际水周焦点展和第41届世界水利学大会开幕发表演讲强调:“洪水、干旱和极端天气将继续考验我们的系统和决心,但也为集体行动提供了契机。我们不仅要建设更坚固防洪堤坝,还要创建更智能的系统、更强大的社区,并把气候韧性融入规划、建设与生活方式中。”这是新加坡善于把危机化为契机的另一雄心壮志。
政府的城市治理与提高生活素质息息相关,如东海岸公园过去常见大雨过后,海岸边的草地就会变成泥泞地。曾几何时,问题似乎已有显著改善。看了最近一则报道,猜想原来这跟新加坡的“吸水”能力加强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新加坡几十年来不断投资改善排水系统的成果。
可持续发展咨询公司奥雅纳(Arup)最近公布的“海绵城市”排名榜上,新加坡名列第三。新加坡的优点是不仅有自然绿地,沿着马路和快速公路种植树木,整体树木覆盖面积甚至大过草地。
新加坡的城市治理不断细致化,从防洪系统到环境绿化,照顾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除组屋区内的“长廊现象”之外,又如公园连道,贯穿不同的住宅区,开拓居民把城市与自然界以及不同邻里相连接的日常活动空间。一路有赏心悦目风光的连道旁还有健身设施、避雨亭。最怕有那么一天,不知道“下雨怎么办”的人,可能进一步向官方要求整条连道变成有盖走廊。这不是笑话!
地球上受气候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Tuvalu),在未来80年内将不再适合居住。科学家的担心不是无稽之谈,目前,图瓦卢的九个珊瑚环中,已有两个几乎被海水吞没。澳大利亚日前的官方数据显示,图瓦卢近三分之一的公民已向澳洲申请“气候签证”。
所以,新加坡人更应该担心的是,海水上涨怎么办?将来有谁会给新加坡人发“气候签证”?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