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和朋友吃着炸薯片、蛋糕,喝着咖啡时,突然想起新加坡食品局在2019年宣布,要在10年里打造的“30·30愿景”,算起来已进行一大半。近日有各界人士对中期成绩和表现做了评估,分析和提出愿景面对的各方面挑战。相信有关官方和专业人士已在制定对策,继续朝在2030年提供国人30%营养需求的目标挺进。
每个人对食物的选择和喜好都不一样,如果以国人所需食物的消耗量为标准,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支撑机体每天的活动需要能量、蛋白质、脂肪、纤维以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因为这些都可以量化,于是才有了营养需求这个较技术性和可衡量的标准。例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平均需要大约2400千卡的能量、50克的蛋白质和30克的纤维,以维持生命和活动。所以用营养需求为标准,就保留选择任何食物源的自由,也可以用它来估计2030年人口的30%营养需求。
考虑到环境、气候、地域和国情等等因素,食品局选择专注发展渔业、鸡蛋和蔬菜三大领域。新加坡四面环海,应该有发展养鱼场的潜能,目前选中适合本地养殖的鱼类有尼罗红(罗非鱼)和金目鲈。例如每100克尼罗红可提供96千克能量、20克蛋白质和约2克脂肪。尼罗红也是在二战时日本为了解决粮食不足而引入的高营养回报率鱼种。为了适应国情,官方还在海水里培养淡水尼罗红的“新洲鱼”(The Straits Fish,前称“新洲非鱼”),所以渔业颇有发展和达标的潜能。目前鸡蛋的供应发展顺利,只是蔬菜方面仍因受到土地限制,进展不如人意。
假设在2030年或较后的年代已能生产30%的营养需求,在永续生活的前提下,那将是个什么情况呢?在太平时期,国人所需要的、能提供其余70%营养需求的各类食物,就要另觅途径了。首先可以靠进口,但为了避免被某方或某个区域性的天然灾害掐脖子,货源务必要尽量开源和多元化。其次也应该到国外开发农业生产。有了本地生产、外地生产和多方入口三根支柱,在食物供应上应该可以达到生活的延续性。
在非常时期,要如何应付外来食物链被切断的挑战呢?我们是个亚洲国家,主要能量来源是米、面粉之类,还好这些都是适合长期储存的食材。所以就算在和平时期,也要建立国家级的储粮机制,储存白米、面粉、油、糖、罐头等食粮。我们也应该研发可以让本地农产品迅速增产的科技,在短期内提高自给自足的营养需求到50%甚至更高的比率。通过储粮、本地自供以及短期内增产三个措施,应该能争取到更多时间和选项解决问题。
为了适应日后永续生活的食物供应,以及在非常时期以鸡蛋、鱼饭鱼粥和本地蔬菜为主的味蕾,现在就应该养成食用本地养殖鱼、鸡蛋和蔬菜的消费习惯。目前本地生产的渔农产品,在品质和口感上都还可以,乏人问津最主要原因还是价格。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协助减低生产成本,适度调节本地生产的渔农食材价格,再如推行与过去“吃冷藏猪肉”类似的“吃本地营养产品”运动,必能大大提高国人对本地渔农产品的支持度。
就算我们达到某个程度的食物供应永续性的要求,尤其在非常时期,但总不能吃生米生鱼生鸡蛋过活,所以能源和食水同样是生存的必需品。新加坡目前的食水供应或许不是问题,但未来能源的自给自足仍待解套。要在本地生产国人所需的营养,尤其不能缺乏能源和水源。所以“30·30”的愿景只能算是未来永续生活的大愿景里的一块拼图。
作者是电子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