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君:深挖洞,储油囤砂藏军火

万礼地下军火库彰显新加坡花岗岩般的防卫意志,但意义并不局限于国防。它的成功激发国人的想象力和信心,激励这个地狭人稠的岛国进一步向地下发展的决心,而且发挥“科技军转民”的重大作用。

美国在6月21日挥动“午夜重锤”,从七架B-2型战略轰炸机投下14枚巨型钻地弹,攻击伊朗地下核设施的行动,震惊世界,所掀起的轩然大波,至今尚未平息。

此等世界大事自有资深评论家和社交媒体上前赴后继的网主和“名嘴”去议论纷纷,或认真臧否,或信口开河,莫衷一是;也有他们各自的粉丝和拥趸跟着起哄,众声喧哗。看着“挺川喇叭手”(Trumpetisers)喜大普奔吹嘘特朗普(川普)的丰功伟绩、老谋深算,引来“打川狙击手”(Trump-busters)的反唇相讥,笑他自吹自擂、大言不惭,双方互相攻击,争论不休,倒也是一种不错的消遣。总之轮不到我置喙就是。

坐岛观天的我,看着新闻报道中那些GBU-57钻地弹如何穿透数十公尺的地层,在地底深处引爆的画面,不期然想起我们自家那个鲜为人知的地下军火库。这个在大约20年前有幸参观却已印象模糊的庞大地下设施,在看到美机轰炸过程的图解时,突然从记忆深处跃出,栩栩如生地重现在眼前!

当年受邀参观这个利用废弃的花岗石矿场建造的万礼地下军火库时,事前透着神秘,对于具体要看什么不甚了了,也毫无心理准备。直到乘坐的车子从一座石山开进山洞,迂回曲折转入地下,行行复行行……拐过一个转角,突然眼前一亮,一方天地豁然开朗。天啊,地底下怎会有这么一个宽敞宏伟、气势雄浑的巨型洞穴!开阔的视野远处依稀可看到一些大卡车,山洞的岩壁有一些装置,在灯光映照之下倍感诡异迷离……同行的人无不被眼前的科幻场景震撼到,目瞪口呆,面面相觑,用充满疑惑的眼神望着军方人员,等待讲解。

那天的讲解很精彩,很多内容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新奇事物,但细节如今已经记不起了。印象较深的是地下军火库如何隐秘、省下多少地面所需的安全空间、山洞的花岗岩如何坚固、各个军火储存区如何被天然的“铜墙铁壁”间隔开、“牵一发动全身”的连环爆炸为何不可能发生,以及军火库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和运作流程等等,让人大开眼界。

当天军方简报的一些内容,在近日翻查旧报记录时,渐渐回到记忆中。《联合早报》2008年3月8日那则题为《两项世界第一——万礼地下军火库启用》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

“军用设施工程设计人员巧思妙想,利用废弃的花岗石矿场建造的万礼地下军火库,昨天举行正式启用仪式。

“它不但让出面积相当于400座足球场或半个白沙新镇大小的土地供其他用途,还为新加坡创下两项世界第一,即地下军火储藏设施设计最先进,也是首座在密集发展的城市地区装置大型地下集装箱装卸系统及采用最先进军火存储科技的地下军火库。

“国防部长张志贤昨天为这座从构思、设计到建造历时超过十年的地下军火库主持启用式时,赞扬工程人员勇于寻求全新的方法去克服新加坡国土面积小的局限,取得了重大的工程成就。”

张志贤也提到了军火库的一些特点:由于花岗岩结构坚硬,抗爆力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墙,足以控制储存军火所存在的潜在危险;作为新加坡武装部队的一站式军火储存与供应中心,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按照行动需要把更多的军火准确地输送给部队;以及由于军火库建在地下,上面的森林得以保留作为新加坡武装部队的军事训练用途。

这是极少数关于万礼地下军火库的报道之一,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但也只是点到为止,新闻内容和我们参观时听到的简报,都只是一些非敏感的信息。参观年份已忘了,但肯定是早在它储足军火并启用之前,因为一旦正式投入运作,就应该是“闲人免进”了。我们参观的也应该只是整个“大观园”的一个局部,虽然已“可见一斑”,但毕竟只是惊鸿一瞥,窥不到全豹。整个军火库究竟有多大、离地面有多深,不得而知,这些都是从不公开的军事秘密。

那天看着GBU-57钻地弹穿透伊朗地下核设施60公尺后引爆的新闻图解,我突发奇想:万礼地下军火库有这么深吗?承受得起这种神器的攻击吗?——必须紧急声明,这纯粹是突发性的乱想,我们又没有偷偷摸摸研制什么核武器,凭什么招惹大国的“重锤”攻击!

乱想不宜,联想有理:即使承受不了重锤也必须抵御得了“中锤”吧?这个建在山中地下的军火库,是小红点大国防的重点设施之一,不应该、也不能轻易被潜在对手攻破。

裕廊岩洞的地下储油洞库

万礼地下军火库彰显新加坡花岗岩般的防卫意志,但意义并不局限于国防。它的成功激发国人的想象力和信心,激励这个地狭人稠的岛国进一步向地下发展的决心,而且发挥“科技军转民”的重大作用。

深入裕廊岛地下(海床下)150公尺的裕廊岩洞(Jurong Rock Caverns)项目,就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例子。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出版的英文季刊《亚洲文荟》(Biblioasia),在2022年7-9月期刊登的一篇题为《地下新加坡:深入探访这个城市国家的地下人造隧道与洞穴》(Subterranean Singapore: A Deep Dive into Manmade Tunnels and Caverns Underground in the City State)的文章就指出,作为新加坡首个岩洞开发项目,地下军火库催生裕廊岩洞项目。

文章写道:“地下军火库项目培育本地地下岩洞建设能力。自此,新加坡陆续开发出更多创新性地下空间解决方案,以应对土地资源短缺问题。裕廊岩洞于2014年投入使用,五个相当于九层楼高的地下储油洞库可储存石油产品。通过将传统地面储油设施转入地下,项目节约60公顷土地(相当于70个足球场面积)。”

裕廊岩洞被誉为“新加坡最深入地下的工程”,它的储油库总容量达147万立方公尺,相当于600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

除了军火库和储油库,我们的地下空间还大有可为,例如,公用事业局正在研究建造地下蓄水库的可行性。这需要一个不透水的洞穴,以维持水质和水量。

市区重建局刚在6月25日发表的《2025年发展总蓝图》草案就提到,面对土地有限的现实,新加坡近年来加大力度开发地下空间,包括兴建地下储存设施,以更有效配置空间资源,满足长远发展需求;政府将继续扩大地下空间的战略性使用,并通过研究与能力建设,发掘更多深层空间开发的可能性,加强新加坡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专长。

市建局说:“我们将继续善用地下空间,释放宝贵的地面用地给民众使用,并建设坚固的基础设施,以支持新加坡的长期发展。”

它还透露,官方正探讨在万礼一带的卡利巴株(Gali Batu)兴建大型深层地下洞穴,用于储存建筑砂石。 

这是一则相当重要的新闻,但与同一个蓝图草案衍生的“全国12住宅区将增建8万住房”的吸睛大标题比起来,相形见绌,没引起太多人注意。

其实这则新闻传达两个重要信息:一、建筑砂石也像军火和石油产品那样,必须当作战略物资储备起来;二、我们的建筑砂石已多到须要储存在地下了。

无论是增建8万个住房、兴建庞大的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或在东海岸外填海造出800公顷的“长岛”项目等,都需要海量的砂石和海沙,但这些基本建筑材料的供应绝不是理所当然、有钱就买得到的。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不断填海造地,从东海岸到樟宜尾、滨海湾、大士新区、裕廊岛等,都是“无中生有”的,使岛国的面积增加大约四分之一。所需的沙起初还能自给自足,主要靠遍布淡滨尼的沙山供应。五六十年前,一条从淡滨尼无限延伸到东海岸的空中沙石输送带,曾经是当时一道壮丽的风景。

但供不应求,淡滨尼的沙山很快就夷为平地,我们于是开始从马来西亚进口河沙。这种充裕而且开发成本低廉的天然资源,给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收入,可说是互惠互利。但这个安排却在1997年突然被马哈迪领导的联邦政府喊停,建筑商只好转而从印度尼西亚进口。这个幅员广阔、拥有万多个岛屿的国度,确是一个理想的供应来源,但好景不长,中央政府过后也下令禁止地方政府供沙给新加坡。

据了解,它们对新加坡实行禁运的台面理由是“环境保护”,但“资源主权”的考虑以及不愿“助长”新加坡填海扩地的政治考量,相信也是重要原因。

随着马印两国的禁运,我们只好先后从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等较远的邻国进口。但每当国际媒体报道这类新闻时,就会引起国际和当地环保分子的反对,非常折腾。

一些国家面对高科技的禁运不难理解,而我们却连低廉充沛的天然资源也遭禁运,就很费解了。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向上、向下和向外建设

自那时起,新加坡从哪里进口沙石的消息就销声匿迹了,但从各种大规模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止看来,神通广大的政府有办法确保它们的供应源源不绝。多年前,我就曾经在罗弄哈鲁士码头看到一船船的沙不断运进来,在附近的白沙海岸工业区旁,堆积成一座座连绵的沙山,颇为壮观。后来沙山在白沙消失了,却又出现在榜鹅北岸外的两个小岛上,它们相信是新加坡的沙石战略储备。

对于即将展开的长期大规模建设而言,这些储备非常重要。我们曾经被环境所逼创造新生水,部分解决水供问题;后来又因为遭禁运而被逼研制出“新生沙”,并且采用“圩田开发”(empoldering)的创新技术围海造地,减少对天然沙石的依赖。但要应付未来庞大发展项目的海量需求,犹如沧海一粟,远远不够。

没想到沙石囤量现在竟然多到要储存在地下洞穴,可见多年细水长流累积起来的“战略储备”有多可观。当然也可能是原来的储存地要用来发展,但无论如何这是好事,也幸好我们已经掌握钻山挖地的功夫。

“深入地下”确实是小红点“钻营”出来的另一个生存之道,既能释放大量的地面空间,也能确保我们的战略物资安全储存,保障国家长远的生存与发展。

以深刻剖析全球危机与权力转变闻名学界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史学者亚当·图兹(Adam Tooze)是一位智者,他鲜少谈论新加坡,但一谈就一针见血。他在2020年有一次偶然在推特提起新加坡时说:“新加坡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正致力于向上、向下和向外建设。”短短的一句话就概括我们60年来不断拓展空间的努力,言简意赅,精辟透彻!

向上和向下发展,以及在领海范围内填海造地,确是我们这个蕞尔岛国开拓生存与发展空间之道,须要能深谋远虑、从长计议的政府,也须要齐心协力的人民。

60周年国庆即将到来,前进吧,新加坡!

作者是《联合早报》前总编辑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