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鑫:泰柬“通话门”事件冲击亚细安互信

“通话门”事件是一场挑战,凸显亚细安正处于一个转型关口:若继续固守“不干涉”与“形式合作”的原则,将在地缘竞争与内部裂变中逐步边缘化;若能借此危机,重塑机制、强化协作、塑造责任型共同体,这场风暴或许正是亚细安走向成熟的契机。

2025年全球冲突此起彼伏。俄乌战争已超过1200天,以色列与伊朗刚结束“十二日战争”,美国洛杉矶因街头骚乱一度宵禁,缅北战火持续扩散到多个战区,东南亚也未能置身事外。6月,一段泄露的私人通话音频引爆整个东南亚政坛。泰国首相佩通坦与柬埔寨前首相洪森之间的私下交流被公之于众,不仅在泰国国内掀起政治风暴,泰柬之间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通话门”事件一定程度上破坏亚细安内部共识与稳定,也让亚细安本就脆弱的合作机制,再次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

一、泰柬潜在矛盾公开化

在这段被刻意剪辑过的录音中,佩通坦谄媚的态度被视为向洪森妥协,甚至在谈及泰国军方边界立场及重叠海域谈判等敏感内容时,被批评为出卖泰国国家利益。洪森公开“通话门”具有多重政治考量,不仅要削弱佩通坦执政合法性,同时转移柬埔寨内部腐败压力,为家族权力布局再造政治筹码,并意图在泰柬边境主权谈判与资源争议中取得优势。随着泰柬潜在矛盾公开化,洪森主动披露并威胁掌握更多涉及达信家族的“秘密录音”,带有极强的政治操作意图。

“通话门”事件引发连锁反应。泰国执政联盟出现裂痕,副首相阿努廷率泰自豪党全体辞职;反对派趁势发难,大规模集会在曼谷胜利纪念碑爆发,参与者超过2万人。

佩通坦已经被宪法法院暂停首相职务,还遭遇国家反贪委员会、检方、选举委员会的多重举报。在舆论战、司法战、街头战交错推进的同时,泰国政府机构运转受阻,泰柬边境安全合作也出现间隙。

二、亚细安“不干涉”原则受冲击

亚细安一贯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被视为维系区域稳定与宽容合作的基石。然而,“通话门”事件打破该原则的底线。洪森单方面公开音频内容,不仅挑战成员国间的基本信任,制造各成员国在国家利益、安全议题上的猜忌,伤害亚细安的互信机制。

“通话门”事件还暴露亚细安内部面临的另一难题:成员国之间的制度摩擦与价值观对立。柬埔寨、缅甸等威权色彩浓厚的政体,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代议制民主政体之间的分歧日益尖锐。面对区域公共危机,亚细安内部反应迟缓,甚至无法形成统一立场,例如对缅甸罗兴亚难民危机、缅北危机等出现的态度分裂。“通话门”事件无疑让这些隐性矛盾浮出水面,加剧内部的摩擦风险。

三、亚细安能否转危为机?

“通话门”事件背后,反映亚细安区域制度不统一、经济发展差异悬殊与安全合作缺乏机制保障等多重结构性隐患。尤其面对一系列公共危机,亚细安内部干预机制几近瘫痪。例如缅甸内战持续升级,缅甸军政府高层可能复制2010年“军转政”模式,安排军方将领“参选”;以柬埔寨西哈努克、缅北果敢、老挝博胶为核心的“电诈三角”,形成年超百亿美元规模的灰色金融链;以及面对各成员国之间领土纠纷、海域冲突等等,亚细安公共危机处理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凸显“中心性”的弱化风险。

面对“通话门”此类黑天鹅事件和结构性危机并存的现实,亚细安必须摆脱“只当平台”的定位,主动塑造更强韧的组织能力,充当成员国调解的中间变量。例如:首先应推动“不干涉”原则的灵活适用,尤其在极端政治危机或人权灾难情境下,亚细安应设立“最低干预门槛”,以免继续沦为“不作为”的代名词。

其次,针对“电诈三角”事件,应设立“亚细安打击跨境犯罪中心”,统一数据交换、打击电诈与洗钱等跨国灰产问题。第三,应设立区域危机预警与处理机制,如借鉴欧盟危机管理体系,设立“亚细安危机协调与信息共享平台”,缓解突发事件对成员国之间政治信任的冲击。第四,应努力推动亚细安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深化试点,以减轻制度差异对整体一体化的拖累。第五,塑造“全球南方代言人”身份,在气候变化、粮食危机等全球议题中发出亚细安统一声音,以“发展中国家代表”身份增强亚细安的国际话语权。

“通话门”事件是一场挑战,凸显亚细安正处于一个转型关口:若继续固守“不干涉”与“形式合作”的原则,将在地缘竞争与内部裂变中逐步边缘化;若能借此危机,重塑机制、强化协作、塑造责任型共同体,这场风暴或许正是亚细安走向成熟的契机。未来的东南亚,需要的不仅是“以共识和协商一致为基础”的和平象征者,更应该是应对复杂局势的调解治理者与制度创新的引领者。

作者是韩中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期刊联合主编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