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一次的全国大选,对各个媒体来说就像是一次期中考,考验是否对观众的诉求足够了解,并且有能力在短暂的大选周期里吸引读者的目光。
忙完全国大选后,过去一个多星期终于有时间和家人碰面。4月以来因为大选,几乎天天都在工作,这令长辈不太理解,疑惑地问:“你说你天天工作,怎么报纸上却没有天天看到你的署名。”
传统媒体走入网络世界的大趋势,过去10年来持续加速;在过去近一个月的大选报道中,各家传统媒体更是加大马力,致力通过多元媒介提供全方位的报道。记者的工作也超越了纸媒,不只得进行前线的采访和文字报道,还必须参与直播分享个人观点、主持专访节目跟政治人物交流,同时还得兼顾大选专网上互动内容的包装和撰写。
传统媒体记者工作内容的变革,只是公众新闻诉求转变的其中一种体现。除了传统媒体的多媒介报道,此次大选期间,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涌现的现象也尤为突出。
一些政治观察员把本次大选称为本地“播客(podcast)大选”元年。播客节目成为选民认识政治人物,和接收大选信息的重要途径。单是黄循财总理,在大选前至大选期间的三个多月内,就接受至少三个网络播客节目的采访,其中一个在YouTube上的点阅率最高,已累积超过28万次播放率。
在过去几届大选中,国人对多元声音的呼声持续高涨,人们希望不同观点被听见、被尊重,并排斥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人们不愿被动接受单一的论述,而是寻求在接触不同信息和观点后,自行判断和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个诉求并不只限于政治,也反映在国人媒体消费趋势的转变中;这一点在播客这一形式的崛起中,展露无遗。
大选期间常见的播客内容包括,邀请政治人物上节目谈论尖锐的课题,以及针对一些政治议题邀请专家对谈,或主持人之间展开讨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节目大多未经剪辑,主打一镜到底,犹如平辈之间不受限制和毫无修饰的自由对话。
对观众而言,播客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节目中会出现不同观点的直接碰撞和交流,主持人可以毫无保留地提问,并在对话之间分享各种看法;政治人物则必须临场接招,在未经彩排的情况下作出回应。
这样一来一往的过程,能让观众了解舆论场中的不同观点,并且观察政治人物能否放低姿态,真诚地聆听,理解和耐心地回应各种关切。在这样的空间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的地位比谁高。
面对受众新闻口味的变化,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在新媒体崛起的时代,还能发挥什么角色?这是全球传统媒体多年来尝试回应的问题。
不可否认,面对网络媒体的竞争,国人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和支持有所下降,传统媒体也不时会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但此次大选凸显出,传统媒体报道基本事实的角色,无法轻易被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纸媒、电视和网络平台仍是消息的主要来源。
不过,这只是传统媒体必须坚守的基本责任。在这个基础之上,媒体从业员还得确保自己不仅能通过多元平台呈现新闻,也能持续对不同的声音保持敏感,有意识地反映这些观点,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记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媒体的角色不是说教,而是为这个多元的舆论场增值,促进受众对问题的思考。
在大选中,不少政治人物都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媒体生态,通过不同平台展现亲民、开放和善于聆听的姿态,由此赢得选民手中信任的一票。
媒体同样是仰赖民众的信任才能生存的行业,五年一次的全国大选,对各个媒体来说就像是一次期中考,考验是否对观众的诉求足够了解,并且有能力在短暂的大选周期里吸引读者的目光。
作为读者和观众,我期待在这种重大新闻事件中,看到不同媒体百花齐放,带来精彩、多元的视角。作为传统媒体的记者,我则得不断提醒自己,这是一个须要长期锻炼的马拉松,不能等到五年一次才临时上阵。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