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汶錝:91岁还在工作是赞歌还是警钟?

一段记录真实相遇的视频,近日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回响:澳大利亚健身网红Jaden Laing在本地爱雍·乌节(ION Orchard)商场,邂逅一位91岁仍坚守清洁岗位的老人。每日清晨7时到傍晚7时,12小时的劳作,构成这位长者的日常。网红的惊叹、百余元小费和那个被称为“传奇”的拥抱,收获1340万点赞(截至10月4日中午12时),温暖了无数屏幕前的你我。

在这份感动之余,一个更为沉重的疑问却在心中萦绕不去:九旬高龄仍奋战于职场,这究竟是个体生命力的顽强赞歌,还是照见社会隐忧的无声警钟?

在新加坡的都市图景中,这样的身影从不陌生。清晨微光中的后巷、喧闹巴刹的角落,总有佝偻着腰、推着纸皮车的长者,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隐形风景。他们手中湿答答的纸皮,每公斤仅能换得1角钱。这微薄的回报与这座城市繁荣的经济叙事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深思的张力。这背后可能是坎坷的生计、沉重的疗养费,或仅仅是那份“不想看人脸色”的倔强。

他们的坚韧固然令人动容,但我们须要警惕将高龄劳动过度浪漫化的倾向。问题的本质从来不是劳动本身,而是驱动劳动的背后——是自愿的选择,还是被迫的必需。

劳动本无贵贱。若能出于保持活力、社会联结或自我实现而工作,正是积极老龄化的美好写照。正如一位拾纸皮的阿婆曾笑言:“闲在家里对着四堵墙反而更累,出来走动走动,心情更舒坦。”

然而,若驱动这一切的,是公积金的退休金难以应对日益高涨的生活与医疗开支,是除了继续劳作外别无选择的生存压力,这份“坚韧”便折射出社会保障网络中亟待修补的裂缝。当我们为九旬劳作的“传奇”感动时,或许更应思考,这是否折射特定一代人,在快速转型社会中所面临的保障困境。

因此,我们须要做的,不是将个体困境包装成励志故事,而是审视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并寻求建设性的改善路径。

一个文明社会尊严的底线在于:确保每一位长者都有选择休息的权利。他们的劳动应源于“我想要”,而非“我只能”。当耄耋老人仍须为基本生计奔波时,我们很难说这是一个完全公平和体贴的社会。

网红的小费和赞美,是一份真挚而温暖的善意。但比个体慈善更重要的,是健全的制度保障与持续的社会关怀。我们能否构建更完善的养老支持体系,让长者的基本生活无虞?能否创造真正适合高龄人士的灵活就业岗位,让工作成为选择而非负担?能否强化社区支持网络,让关怀成为常态而非偶然?

91岁仍在工作,既可以是个人生命的喜歌——见证着不老的意志与活力;也应是社会理性的警钟——提醒我们尚有不公待弥补,尚有责任要承担。

真正的社会进步,不是颂扬艰辛中的“传奇”,而是让这样的“传奇”因不再必要而渐渐消失。愿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位长者都能在人生的黄昏,享受应有的安详与从容。

作者是自由媒体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