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在安全与不便之间

从10月15日起,本地七大银行将进一步加强反诈骗监测措施,余额至少5万元的户头,如果在24小时内尝试转出超过余额一半的资金,相关交易将自动延迟24小时,甚至可能直接拒绝。这将建立额外过滤机制,让客户、银行及警方有足够时间核实交易是否存在异常。

这项新防护措施能有效应对户头资金被快速大规模盗取的典型诈骗模式,提高客户存款的安全。然而,对于那些需要在短时间内调配资金、跨行转账或投资操作的客户来说,无疑增加不便,涉及股票买卖等时间敏感的交易必须提前安排,以免因延迟导致额外费用或经济损失。

鉴于数码交易速度极快,干预往往为时已晚,可疑交易必须及时阻止。但银行在这么做时,可将对客户的干扰降至最低,例如允许客户提供白名单,以减少不必要的延误。以银行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应有能力根据客户转账与支付习惯判断是否应该阻止交易,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新加坡银行业近年来持续加强防诈技术。2023年,银行推出反恶意软件措施,若检测到客户手机装有未经认证的应用,便会限制他们使用银行数码服务的权限。同年年底,银行推出Money Lock功能,让客户锁定资金以防止诈骗团伙通过网上转账掏空存款。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超过37万名存户使用这一功能,保护资金总额超过300亿元。除了银行之外,政府也在今年7月生效的《防诈骗保障法令》授权警方在合理怀疑客户可能继续汇款给诈骗团伙时,限制他们的银行交易。法令生效后的两个月内,警方已限制两人的户头交易。

各方为防诈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警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主要银行的安全措施成功阻止约7800万元的诈骗损失。从整体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新加坡诈骗案件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6%,损失金额下降12.6%。尽管如此,诈骗损失金额仍高达4亿6000万元,加上诈骗手段日益复杂,骗徒总能找到漏洞规避防诈措施,因此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新规定虽然能强化防护,却未必能百分之百保障存款安全。首先,银行会通过短信和应用通知客户,若客户未能及时确认,转账仍可能在24小时后自动执行。确有急需的客户可通过分行柜台、自动提款机或客服热线核实身份与交易详情;比较棘手的情况是,若受害者本人坚持要继续执行交易,银行应如何处理?《联合早报》日前报道,一名妇女到公积金局柜台要求提款,声称要交给“律师”帮她追回早前被骗的钱。柜台人员察觉不对,但她并不相信,最终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下,才避免二次上当,保住一笔养老储蓄。这个案例说明,即便客户看似自主行事,但也可能在情绪与骗术的双重影响下,做出非理性决定。

一些网民抱怨被少数受害者拖累。现代社会将便利置于安全之前,银行在强化户头安全时增加客户的不便,必然引起不满,然而指责受害者咎由自取的观点过于简单,也缺乏同理心。诈骗者往往通过情感操控,扭曲受害者的判断力,诱使他们做出非理性决策。例如在爱情骗局中,通过极致关怀建立信任;在投资骗局中,通过初期回报诱使受害者上钩。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特定群体才会上当,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然而,防护若走向另一极端,也可能削弱公众的风险意识。再严密的防诈骗机制,终究离不开公众的理性与警觉。可以预见,诈骗分子可能将目标账户转账额维持在49%的临界点,以规避新限制;届时银行或许又得再设新策。在这场与诈骗分子的持久战中,不便恐怕只会愈来愈多。但若能因此阻止一宗诈骗,些许麻烦仍是值得的。毕竟,这些年来,太多人因诈骗失去血汗钱,也承受难以弥补的心理与情感创伤。

银行在推行新规后,应持续检视与优化执行方式,尽量减少对客户造成的不便。未来如何在保障安全与维持便利之间取得平衡,是监管机构与银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归根究底,公众的理性与警觉才是防骗体系中最根本,也最可靠的一环。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