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连续六天发表评论,为中国经济形势信心喊话,并回应中国经济唱衰论,强调不能因部分经营主体感受不好就否定整体经济形势。
受访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前景看法不一,《人民日报》评论相信旨在统一思想,引导各界认清中国经济特殊性,烘托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
《人民日报》从上星期二(9月30日)起,连续六天在“领导人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栏目下,刊登署名“钟才文”的评论。有网民推测,“钟才文”是“中央财经委员会文章”的谐音缩写。
首两篇评论——“从全球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跨越与蝶变”和“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国际形势出发,强调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时局中,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文章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制度优势,并对比西方多党制下”政策短视、朝令夕改“的问题。
第三篇评论“科学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着重回应外界对中国经济唱衰的声音。评论坦言,中国经济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例如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和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但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一个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
例如,在科技革命浪潮中,智能化和信息化运用得好的行业,企业效益和职工待遇会显著提升;反之,转型慢的传统行业和从业者,日子可能难过一些。“我们要全面看待,不能因为部分经营主体感受不好就否定整体经济形势,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四篇评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重大机遇”,进一步驳斥中国投资和发展已过了黄金阶段的观点,称中国的科技创新、消费扩容等领域蕴含重大机遇。
第五篇评论“全面认识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重申中国宏观政策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的确定性和可靠性;第六篇评论“中国是全球包容性发展的典范”,则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人民日报》的系列评论相信旨在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进行烘托。四中全会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届时将研究制定“十五五”(2026至2030年)规划建议。
顾清扬指出,当前中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看法不一,部分声音可能被视为不利于四中全会召开氛围;《人民日报》评论相信旨在统一思想,引导各界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并提出宏观战略。
中国当前经济前景面临压力和挑战。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六个月处于萎缩。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上半年保持较快增长后,第三季度显露疲态。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受访时说,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至今仍能维持5%以上增长率;但另一方面,房地产低迷、就业与收入压力、消费疲软等问题,可能让部分民众信心受挫。
姚树洁认为,《人民日报》的评论旨在传达中国经济发展的立场,实事求是地阐明中国在复杂外部环境下的定力,并强调转型升级和产业更新迭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交错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