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嫌寄送猪肉包裹到实龙岗北2道依斯迪阿马回教堂的华族男子,上周六(9月27日)已在“蓄意伤害他人宗教和族群情感的言语或行为”的《刑事法典》条文下被控上法庭。
根据控状,被告在包裹上还特意留下写着“清真猪排”(halal BaBi chop)的字条。警方初步调查显示,这名61岁男子相信还涉及发生在其他回教堂的类似案件。
是什么心理状况和动机,使得被告涉嫌做出这个挑衅行为,有待案件厘清后,给社会大众一个交代。本文想借此谈开的是,新加坡人对本国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的认识、谅解以及包容,能如何提升。
今年是新加坡独立60年。独立前一年发生的种族暴乱,许多经历过的人记忆犹新。
那场暴乱,源于两万名马来人在庆祝回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的游行期间,与华人发生争执,随后演变成暴力冲突,引起全岛大范围的种族暴乱,造成23人丧命,超过450人受伤。这里头有政治因素,有人煽风点火,结果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政府后来把7月21日定为种族和谐日,是为了让国人铭记这段历史,维护和强化国家身份认同和社会凝聚力,避免当年的种族暴乱事件重演。
在许多社会里,种族和宗教是难以分隔的,马来社会是其中之一。回教自公元七世纪由阿拉伯商人传到东南亚,逐渐生根发芽,到了十五六世纪,回教已成为大多数马来人的宗教信仰。数百年下来,回教根深蒂固地影响马来人的生活,占有马来文化里的主导地位。因此,亵渎回教无疑是羞辱马来人的尊严。
在新加坡,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得之不易的种族与宗教和谐。由于一般人基本上对自己信仰以外的宗教的认识很粗浅,有者甚至无知,加上大部分宗教的教义和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为了确保不同宗教之间能和谐相处,我们除了早在1949年就成立的新加坡宗教联谊会,也设立总统宗教和谐理事会,并在九一一事件爆发和回教祈祷团的袭击阴谋被揭发后,在社区里成立种族和谐圈等措施,分别从宗教组织、政府和社区层面着手,让各族国人在面对新的涉及种族宗教问题时,能更团结应对。
环顾全球,因种族或宗教而产生冲突,造成社会动乱,进而引发战争的历史不断上演。新加坡总被赞誉为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社会,甚至是个楷模。
若称得上楷模,那全体新加坡人都应记上一功。但我们当之无愧吗?我们不分种族宗教的理念,似乎还未内化成个人的思想观点与特质 。
在国家政策上,自1989年实行种族融合政策,依据整体人口的种族比例,分别为组屋区和每座组屋设下种族比例顶限,确保不同族群生活在一起,确实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除了住房,新建宗教场所的分布,也会仔细考虑各方需求,在分配土地资源上力求公平;而对各族母语教育,也采取一视同仁的原则。
但在人民交往上,即使我们已独立60年,也尽管设有各种促进种族和宗教和谐的组织与机制,我们对异族同胞和不同宗教的认识,和60年前相比是否做得更好?
这些组织扛起的任务艰巨,而且是无休止的,但也因此得与时俱进,配合新一代国人吸收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来让他们理解种族宗教和谐的重要性和敏感度,加强社会凝聚力。
多年来,中小学甚至一些学前中心,都会组团到牛车水、甘榜格南和小印度一带进行校外教学活动,有些活动也包含走进庙宇教堂,聆听领队讲解不同宗教的礼仪与禁忌等。教师会依据参观活动布置作业,希望学生对所见所闻有所思。这相信或多或少能起潜移默化作用。
由宗教联谊会和中区社区发展理事会合作开展的“我们,新加坡人民”数码计划,则从2019年开始便鼓励年轻人在网络空间进行跨宗教跨文化交流。如今,宗教联谊会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数码计划,更是投年轻人所好。它准备通过寓教于乐的视频和数码内容,向年轻人介绍本地10大主要宗教团体,加强跨文化跨信仰交流与理解。
但是,更有效并更有意义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自然、真实的交往,持久的接触。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意识地去广结不同种族宗教文化的朋友,扩大社交圈,不排斥“非我族类”。建立友谊才是维持种族宗教和谐的关键。
宗教和文化必有异同之处,如何秉持相互尊重的理念,去理解当中的差异,去拥抱当中的共同点,是须要经过磨合的。所谓的求同存异,不能只嘴上说说,而是真切地去实践。
当然,纵使我们的社会和乐融融,却不能掉以轻心,仍得防着不时有人作出一些冒犯的举动。就像这一次,一块出现在回教堂的猪肉,便足以令大家神经紧绷。只要稍不留神,它可能演变成一把火,把和谐社会给烧毁,让大家付出惨痛代价。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