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诗杭:从育儿经谈接纳是最好的教育

我有一个胖儿子,出生时便是重量级选手,重达4.2公斤。因为他长得高,所以5岁之前看上去倒还匀称,是个招人喜爱的小帅哥。然而,上小学后,他的体重开始不受控制地增长,胃口越来越大,肚子也越来越圆润。劝他少吃些,他便同我大吵大嚷甚至“反目成仇”,真是伤透脑筋。

那段时间,我几乎被外界的压力淹没。亲朋好友、同事邻居,几乎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会说:“该让孩子减肥了。”身为母亲,我感受到来自各方的目光和评判,更让我焦虑的是,连我自己也开始相信必须改变我的儿子。

于是,我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减肥劝导计划,结果却适得其反,儿子更加叛逆,体重不减反增。我常常夜不能寐,我们家餐桌上充满敌意,母子间的温情渐渐被争吵所取代。

转折点来自我参加新加坡社科大学举办的教育研讨会。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的发言如醍醐灌顶:“当我们试图改变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你不够好。真正的教育,始于全然的接纳。”

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我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试图把儿子塑造成心目中的理想模样,却没有看见和接纳真实的他。从此我选择完全不同的方式,不再提减肥、少吃这类词汇,而是开始问他:“今天你想吃什么?”“早点起来,我们一起吃早餐。”我也停止对他体重的评论,转而关注他的兴趣爱好、学习和内心世界。

这种转变并不容易。当外人再次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会微笑着说:“谢谢关心,我们更注重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我开始注意到儿子被体重掩盖的闪光点:善良体贴、幽默感、对朋友的忠诚。

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青春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松(E.H.Erikson)认为,这阶段的孩子正在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如果父母一味地试图改变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自我认同危机。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 Rogers)也曾说过:“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令人惊喜的是,当我改变态度后,儿子也开始改变。我们开玩笑地说:儿子的叛逆期结束了!他作息变得有规律,自己调整饮食习惯,虽然体重没有明显下降,但健康改善许多。更珍贵的是,我们的母子关系修复了。成年后的儿子重新变得体贴入微,会主动帮我提重物,还会制作小礼物给我。

接纳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爱。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特质和节奏来到这世界。作为父母和教育者,首要任务不是改变他们,而是认识和接纳他们最真实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陪伴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与美好。

接纳确实是最好的教育,它不是消极的放任,而是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当我们能够全然接纳孩子,就是在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做自己的勇气和安全感。这种接纳,最终会成为孩子内心最坚实的力量,陪伴他们面对人生各种挑战。

如今,我依然有一个胖儿子,但我看到的不再是他的体重,而是他闪光的灵魂和善良的内心,这比任何体型都珍贵。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往往急于修剪枝叶,却忘了先要浇灌根基。接纳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真正教育的开始。

(作者是资深幼教工作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