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德:老挝的文化特质与现代化困境

地处内陆的东南亚国家老挝,现代化进程常被认为滞后于泰国、越南或中国。究其原因,不仅是地理和历史因素,或许更源自根深蒂固的佛教信仰、经济结构的自足性,以及一种被外界视为散漫文化的“懒散”生活性格。这三者构成一种文化惯性,某种程度上对现代化形成制度性和心理性的障碍。

老挝人常被外界描述为懒散、佛系、慢节奏和容易满足,虽有文化偏见之嫌,但从社会节奏来看,老挝确实拥有一种与现代化相距甚远的时间观。这种性格特征来源于佛教的哲学思想,也受到热带季风气候和农业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特定的自然—宗教背景下,“懒散”实则是一种合理的生存策略与文化选择。

佛教在老挝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是生活方式、伦理规范乃至政治文化的支撑。在气候温暖、物产丰富的环境中,人们无须为生计进行高度组织化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足以维持社会基本运转。在此背景下,节奏缓慢并非对时间的浪费,而是一种“生态节律”的体现。正如文化人类学者斯科特(James C. Scott)所言:“在环境限制下的农民社会,节奏反映的是生态理性而非资本理性。但在面对全球化竞争……的今天,这种慢文化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物质进步、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的积极追求。”

老挝长期以农业为基础,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尤其在农村地区,家庭以种植水稻、采集野果、捕鱼等方式为生,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这种生活方式虽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具有一定的生态可持续性,但从现代化角度看,却缺乏商品化与专业分工所需的市场机制。自然经济的闭环性削弱人们参与市场的动机,也减少对现代教育、技术与金融制度的需求。换言之,生存无虞意味着进步非必要。在这种结构下,市场机制的引导力有限,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政府推动现代化政策往往缺乏社会基础的支持与配合。

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更是持续的社会动员过程,需要强烈的进取心、竞争意识与未来导向。佛教所提倡的顺其自然与业力轮回,则可能使个体对现实问题的改变动力不足,进而形成整个社会对现代化所需动力的结构性缺失。佛教信仰带来的社会稳定、自然经济下的生态保护、缓慢生活中的幸福感,都是现代化过程中值得珍视的品质;问题不在于老挝文化本身是否落后,而在于如何将这些文化特质,转化为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老挝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式路径的简单复制,必须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佛教信仰的出世态度、自然经济的自足结构以及民众的慢性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现代化的速度与规模。但文化既是束缚,也可能是资源。只有在理解这些特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引导与制度创新,才可能找到一条既符合自身节奏,又不与全球化脱节的现代化之路。

作者是成都学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