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明俊:美国经济制裁或适得其反

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任期刚与中国开打贸易战之时,中国的工业体系虽然庞大,但很脆弱,可以被卡脖子制裁的生产环节比比皆是。几年时间过去,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中国在晶片制造、人工智能、网络通讯等领域,实现翻天覆地的技术升级,军事水平更是突飞猛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也大幅提升,甚至还成功打造出像稀土这样可以拿捏全球的反制裁手段。

客观而言,如果不是贸易战和美国经济制裁的倒逼,中国的产业水平也许不会进步得这么快,甚至还可能继续沉浸在当年那种“全面超越”的自我陶醉之中。由此看来,外部制裁也可以成为敲响警钟、催人奋进的因素。

如果是一个小国或者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的国家,美国的经济制裁足以摧毁工业体系,但中国有所不同。中国的国内市场可以在任何细分产业领域形成有效需求。华为在被几乎所有西方国家抵制之后,生产创新能力不降反升,正是国内市场发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中国拥有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保证生产制造各个环节能够永续不断,外部制裁无论力度如何,最多消减效率,无法中断运行。中国的体制能集合全国之力,针对性破解一时一地之困,这种体制在应对外部制裁时效果很明显。

当然,中国政府在经历第一次贸易战之后,反思自检,重新审视本土产业的实际水平和定位,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以卧薪尝胆之志努力补齐短板,发力猛追。这种治理能力也弥足珍贵。

所以,当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公司时,中国从政府到市场都显得有些慌恐,但随着美国制裁名目增多,乃至泛滥,上上下下都已见惯不惊。时至今日,许多外部制裁更像是在指点中国工业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为改进这些不足提供现实而充分的压力,经济制裁最初的遏止功能反而日见减弱。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类辩证转换的认知方法,在西方社会或许并不主流,但在中国社会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国民经济行将崩溃之际,被迫而为之的国策调整。

事实上,中国的农业社会周期持续3000年之久,因循守久、短于创新的路径依赖问题十分突出,实现社会转型绝非易事。到了近现代,也更习惯于“师夷长技”的惯性思维,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部分时段,都是先行引进外资和西方管理方式,倒逼之下,才能推动内部改革,而且改革决心随时可能在歌功颂德中消散。在技术创新领域也主要是仿制和跟随,高端工业品主要依赖进口,即使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升到全球第二位之后,还一度连圆珠笔芯都造不出来。但这并非因为中国科研人员或产业工人缺乏智慧,更多是因为全球产业链的分工相对固化,加上内部体制因素所致。外部制裁正是逼使中国政府和企业直面现实,下决心破解体制束缚、激发内在动力、加快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这种效应在长期受到封锁的军工和航天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

当下之即,美国继续对中国施加经济制裁,已经很难达到预期,即使在美国依然明显领先的高端晶片等领域,如果中国企业依然无法从国际市场得到充分供给,迎头赶上也是三两年内可期之事。针对中国的制裁,除了让美国背弃自己创立的“基于规则的秩序”之外,就剩拱手让出市场了,对于欧洲诸国更是如此。但相信来自美欧的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不会减少,即使已经失去实际意义,甚至适得其反,但仅仅作为政治博弈和价值叙事的一部分,也须要坚持下去。

相较于工业和贸易领域的制裁,诸如将某个国家剔出美元体系,或者中断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服务之类的金融制裁威力更大,俄罗斯的金融体系目前正受困于此。但对中国,这仍是一个另当别论的话题。以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美元霸权已经招致的普遍不满,如果中国被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必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且极可能对美国自身的金融体系形成巨大反噬,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构成致命打击。中国在金融制裁之下,将别无选择地放开外汇市场管制,抛开一切顾虑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全力推动国际金融市场重组。所以,美国如果对中国发起俄罗斯那样的金融制裁,是福是祸,同样是未知数。

美国是全球经济掌控能力最强的国家,单方或联合多方围堵孤立某国某地最有力度,实施的制裁最为有效。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也可视作一种经济制裁,尤其还独创所谓的“二级关税”,即对于那些不执行美国制裁号令的国家追加关税,以示惩罚。将原本用于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手段,用到解决地缘政治问题之上,不失为一种创新,经济制裁由此又多了关税这个新手段。

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大国之间刀枪相见的代价越发不可承受,而在目睹乌克兰的惨状之后,相信代理人战争也终将遭唾弃。未来,经济制裁这一具有打击效果,但又相对可控的手段,或将成为更多国家处理极端国际冲突时的选项。在国家间交互实施经济制裁的时代,全球经济体系将更加碎片化,如果大国和富国不屑妥协,不愿让利,不能达成更加公平的新秩序,则酝酿更大危机的速度不是放缓,而是加快了。

作者是中国金融法律退休学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