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健勇:日本帝国有无可能不败?(下)

日本在太平洋的命运从不孤立,而与德国紧密相连。然而,轴心国表面结盟,实则各自为战,缺乏实质性战略协同。这种结构性错位,是最终败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错位一:希特勒贸然对美宣战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主动对美宣战,为美国全面参战提供正当理由,堂而皇之实施“德国优先”战略。此举既非出于日本请求,也无条约所迫,纯属希特勒误判形势——他企图借日本之手把美国牢牢牵制在太平洋战场,却反将自身拖入两线作战的险局。

倘若德国不宣战,罗斯福难以在政治上获得对欧全面参战的授权,1942年底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或将延后,《租借法案》的执行也将受阻。英苏在缺乏美援下恐难支撑,德国则有望集中兵力击溃苏联,不仅改写东线战局,更可在战略全局上间接支援日本,彻底扭转战争格局。

错位二:日未北进、德兵分两路

1942年是轴心国赢得二战的最后战略窗口。若德国汲取1941年战役教训,集中主力直取莫斯科,而非分兵攻打高加索与斯大林格勒,东线胜算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倘若日本撕毁《苏日中立条约》,从北满出兵远东,与德军形成东西夹击,苏联极可能陷入崩溃。即便日军不直接参战,仅以海军封锁海参崴,也将重创苏联战争潜力。

海参崴是“太平洋航线”的枢纽港口,承担美援苏物资近半数转运任务。受《苏日中立条约》限制,又因美日已开战,美国只能主要依赖苏联籍船只,以“非军事物资”名义完成运输;一旦海参崴被封锁,这条通道将彻底中断。

正如苏联军事家朱可夫元帅战后坦言:“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抵抗德国的战斗根本无法打下去,也没有能力组织战略预备队实施反攻。”如果日本封锁远东港口,苏联不仅将失去关键补给通道,战略反攻也将无从谈起,东线战局恐彻底逆转。

错位三:错失地中海—中东战略会师

1940年,德国若采纳海军统帅雷德尔的地中海战略,优先攻取马耳他、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而非贸然进攻苏联,有望重创英帝国生命线,为未来横扫欧亚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日本完全可以利用1940年夏的战略空窗期,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迅速南进东南亚及缅甸。正如罗斯福在1942年警告:“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毫不费力地占领这些地区,并一路推进至中东……与德国配合,发动大规模突击,在近东会师,将俄国完全孤立,割断埃及,切断地中海一切交通线。”

这绝非空想。1940年日苏中立、日美未战,日本当时51个师团中有25个驻扎中国,只要决心调整部署,完全有条件全力南进。

一旦德军击败英国,掌控中东,苏联岌岌可危,斯大林或将被迫加入由轴心国主导、旨在对抗美国的“大陆集团”;即便希特勒坚持消灭苏联,也可能在斯大林政权崩溃后,于乌拉尔以东扶植一个反共亲德的右翼俄罗斯政权,作为德日之间的战略缓冲。

最终,无论苏联整体屈服加入,还是瓦解后由德国扶植继承政权,一个由德国主宰欧洲、日本控制亚洲、中部设立亲德缓冲带的欧亚战略联盟,极可能形成。这正是日本1940年加入《三国同盟条约》时所设想的蓝图。

轴心国的失败,归根结底并非国力不足,而是战略协同的全面缺失。若日本不贸然袭击美国,德国不贸然进攻苏联,若两国真正协调配合,未必能征服世界,却极可能迫使美国退守西半球。

在欧亚强敌的双重压迫下,即便民主制度根深蒂固的美国,也可能在极端生存压力下走向军国主义化。届时,世界格局或将彻底改写。

若日本未对美宣战,若轴心国实现大战略协同,二战结局恐将截然不同——自由世界覆灭,帝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主宰全球。这样的假想绝非杞人忧天:希腊民族曾在奥斯曼帝国铁蹄下挣扎400年,若轴心国胜利,现代世界或将陷入漫长黑暗。

正因如此,日本的失败,不仅是世界之幸,更是日本之幸。

战后,美国深刻反思战争根源,推动落实《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英美联合签署),终结帝国主义时代,以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取代殖民争夺,确立资源获取的平等权利。此举瓦解帝国主义经济集团的根基,为构建基于规则、合作与和平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奠定坚实基础。

战败的日本也因此获得脱胎换骨的机遇。军国主义体制被连根拔除,自由民主在战后数十年间生根发芽,最终枝繁叶茂。正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2015年“战后70周年谈话”中坦言:“日本曾挑战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迷失方向,走上战争之路”,并郑重表明:“必须铭记曾为挑战者的历史。”美国政府高度评价这一讲话,称日本战后70年间始终致力于和平、民主和法治,堪为国际典范。

当今世界不确定性依旧存在,但结论依然清晰:维护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是所有大国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必须认识到,民主世界并非铁板一块。即便是在美国等民主传统深厚的国家,若任由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乃至孤立主义蔓延,政治制度也可能退化,甚至发生逆转,从而动摇世界和平的根基——这是就内政基础而言。在对外关系方面,防止日本重走军国主义旧路的根本,则在于维系东北亚的和平稳定,消除区域战争的诱因。

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牺牲者,已由革命国家转型为现代国家,深度受益于现有自由秩序,也负有守护这一秩序的责任。唯有共同遏制朝核威胁,推动东北亚安全架构建设,中日美三方方能巩固区域和平根基,使“和平宪法”下的日本不再有重蹈覆辙的土壤。殷鉴不远,和平绝非理所当然,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选择与守护。

作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