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萌:跨越AI的鸿沟

要认清哪些技能是AI不能取代,也不能把AI当成捷径的,才能跨越技能的护城河。比如批判思维、通过分析辨别优质和劣质讯息……这些并不是AI能直接告诉我们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让大脑神经培养出这样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竞争激烈,难免会把问题指向人工智能(AI)。AI的崛起是否淘汰一些岗位,还是会创造更多职业?在不使用任何AI平台帮我作答的前提下,我认为有两种迥异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人工智能会创造更多机会,比如以晶片和算法为核心的行业,就因为AI的崛起,进一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提升,甚至打破制造业、服务业、教育业甚至是创意产业之前因技能不同,而产生的隔行如隔山的壁垒。

比如,制造业可以利用AI制作出更多创意产品,创意产业也可利用AI进行产业化发展。就连医疗业这种需要多年学习、多年累积经验的行业,也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提早看出一些疾病如青光眼或视网膜病变的征兆。

由于行行日后都可以科技化,利用行业分类来制定经济政策的做法也要更新。比如公司税收、生产力津贴、人头限制、文凭要求、薪金准则等。一些传统行业会因为AI带来的新技能或新岗位,变得更加多元化,比如食品制造业甚至清洁行业,也可以请数据分析和数码产品经理。这些岗位创造的价值,是不应该被放在原本行业框架里去评估的。就业市场认识到这点后,可能有更多行业能吸引到有一定AI技能的年轻人。

但也有一种看法,是AI会造成一种技能屏障,是普通人无法跨越的鸿沟,进一步拉大人才之间的差距。任职于国大计算机学院的梁永立最近就在他的个人博客中举例说,随着大语言模型的诞生,一些文笔普通的人会更依赖这些模型代笔,但他们自己永远无法超越这些模型。因此,他认为少数顶端科技人才会被一层隐形的护城河包围,多数人只能困在河外,初学者和专家之间的人才光谱会出现断层。

要怎样弥补这样的断层?他认为教育者必须认清,普通人惰于学习技能,比如看地图可以用谷歌地图取代,但基本技能如计算不能一开始就直接用计算器。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否则过于依赖AI但又不能超越AI,等于为自己的表现和潜能设了天花板。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要确保有足够的人跨越断层,才能保持劳动队伍的竞争力,受到护城河的“保护”。

黄循财总理5月23日在技能创前程(SkillsFuture)10周年活动上指出,1960年代的挑战是帮助人民掌握识字和就业能力,现在新加坡经济发展更发达,教育水平更高,基本的AI能力是人民须掌握的。

不难理解,基本的AI能力,比如写文件、翻译、找资料、分析报告或规划行程,是很多人都已经接触过的,一般来说也不妨碍大部分人的职业和教育升迁。

但我认为,要认清哪些技能是AI不能取代,也不能把AI当成捷径的,才能跨越技能的护城河。比如批判思维、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辨别优质和劣质讯息、串联不同讯息以更具备全局观,还有联想出上下游的可能影响。这些并不是AI能直接告诉我们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让大脑神经培养出这样的能力。

比如,最近到综合诊疗所看病时,我注意到诊疗所鼓励病患看病前,自行在一台机器前量血压并打印出结果让医生看,这当然是很好的提高效率方法。如果血压数据也输入大数据库中,由AI来分析血压是否异常,可以让医生更快作出判断。但省下来的时间,医生是否就会更仔细问询病史和病人的生活习惯等,从而作出更完整、更人性化的医疗方案?

在我看来,要帮助更多人跨越鸿沟,意味着教育和成人培训不能只把AI当成一门课来教导,而是要通过AI,强化人脑思维方式的训练,掌握抽象技能才更加重要。

(作者是《联合早报》受众策略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