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君堡早在1977年就成为了利物浦队的球迷,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这支“红军”比赛。
“那是杜格利殊(Kenny Dalglish)加入球队的第一年,”如今60岁的他回忆说,当年的黑白电视画面讯号模糊,广东话评述仍是以“深色”和“浅色”球衣来指代对战双方,但是远方的英国足球令他一见钟情:“看了一次之后,就一直跟着了。”
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从未踏足利物浦的晏菲路球场(Anfield,安菲尔德),但深夜守在电视机前,并且每个赛季围绕利物浦赛程调整自己的工作班表和假期安排,已是这个公立医院助理生活的一部分。
在现今,这样的球迷生活方式在亚洲早已不算特例。无论是在香港、北京、新加坡还是雅加达,都有无数像他这样的球迷,绝少能亲眼看到主队比赛,却对球队历史如数家珍,倒着时差对胜负牵肠挂肚。

图像来源,Hong Kong Football Festival/TEG Sport
“这确实是一种奇妙的连结,”国际管理集团(IMG)旗下体育数字营销公司邮人体育(Mailman)的副总裁汤姆·艾斯顿(Tom Elsden)向媒体中文说道。
“有些人可能从未亲眼看过球队比赛,甚至永远无法亲临现场,”他说,但是在亚洲受众中间,“这些情感连结的强度与深度是难以置信的。”
现今许多欧洲顶尖足球俱乐部会声称它们的全球球迷人口当中约有一半来自亚太地区,这些“遥距球迷”也正逐渐成为全球化之下足球文化与经济的重要支柱。
许多家欧洲球队选择亚洲作为季前巡回演练的场地。继5月的曼联亚洲行之后,利物浦等多支英超球队以及意甲劲旅AC米兰等都陆续展开多站的亚洲之旅,包括在造价世界第二的香港启德体育园进行热身赛,所到之处都掀起当地的“朝圣”人潮。
荧幕前的忠诚
中学时在香港读女校的曾子君(Emmy)身边看足球的朋友不多,但她还是通过电视转播迷上了阿仙奴(Arsenal,兵工厂/阿森纳)。
她不记得自己有特别关注过本地的足球,但却一直钟情于这支北伦敦球队,20多年来未曾改变。
“我喜欢不了另一支球队,”她说,“兵工厂”已经成为她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社会学家表示,一个地方的球迷文化和情感连结的形成,往往与特定时代的媒介环境有深刻关联。
“90年代中期,香港有线电视开始每个星期直播英超赛事,”长期研究球迷文化的香港理工大学社会科学讲师李峻嵘博士形容,这对于本地的球迷文化而言是一个“关键转变”。
他解释说,英格兰足球联赛在1992年改制为“英超”时,收费电视正是推动全球化变革的核心动力——不仅为联赛带来前所未有的收入,也彻底改变足球商业模式;对香港而言,收费电视则是改变了球迷的忠诚方式:一个香港的足球迷,不再需要通过看本地足球来维持对这项运动的热情。
“这使得我们对于几千至上万公里以外球队的熟悉程度,比起对我们自己本地的球队还要高,”李峻嵘说。
互联网的普及又更进一步催化了“遥距球迷”文化的成熟。他指出:“我们更加容易接触到(英国)当地球迷的资讯,了解他们会做些什么,”李峻嵘说,“然后慢慢模仿他们的行径、文化,和对忠诚的坚持。”

图像来源,Hong Kong Football Festival/TEG Sport
他补充说,这种模仿不只是表层的行为仿效,更是一种文化学习和认同的过程:“足球是英国所发明的运动,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欧洲足球,尤其是英国足球,是一种希望学习的心态”。
他认为,这某程度上能够解释香港乃至更广泛的亚洲球迷文化,在模仿欧洲足球过程中的演变:“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假思索地学习,因为它某程度上标志着进步。”
一直有批评者认为,“遥距球迷”不算是真球迷,因为他们多数时候不在现场,也缺乏欧洲球迷那样家族几代人支持同一支球队的悠久传承,有些人还会在主队成绩下滑时“转会”,被揶揄为“胜利球迷”(glory hunter)。
一个近期的佐证是,曾是亚洲最受欢迎英格兰球队的曼联近年成绩严重下滑之后,他们在今年的亚洲巡回之旅热度明显下降。
但对于像陈君堡这样的球迷来说,那些从荧幕上获得的记忆同样的真实。2005年伊斯坦布尔奇迹之夜,他通宵守在电视前见证那场大逆转:“很多朋友看到落后3比0都说关电视睡觉,我没有,怎样也要看完。”
Emmy也说,在她后来去英国留学,第一次走进阿仙奴的主场时,发觉自己已经“记得”那些“只在电视上看过的画面”。
德勤事务所(Deloitte)的东南亚体育事业组组长詹姆斯·华尔顿(James Walton)指出:“亚洲球迷常被欧洲球迷称为‘塑胶粉丝’,因为他们没去现场看球,但亚洲球迷会反驳说,凌晨三点起来看比赛,这不算是真粉丝吗?”

数字时代的生意
在商业层面,亚洲的遥距球迷群体对欧洲俱乐部的吸引力极大。
长期研究亚洲体育市场的华尔顿表示,十多年前曾有一位英超“六大球队”(Big Six)之一的主席向他提到,自己在亚洲有1.5亿粉丝,“他还开玩笑说如果每人给一美元,他的收入会变成怎样。”
如今,他指出,大多数英超、西甲的大牌球队都已经声称自己50%的活跃粉丝来自亚太地区。
2019年有调查指曼联全球粉丝中有四分之一是在中国,而且俱乐部相信他们的中国粉丝最近三四年翻一倍。利物浦在夺得今年的英超冠军之前的上个赛季,亚太区就已占其全球电视观众份额的38%。
“亚洲从只是赛季前巡回赛的‘潜在一站’,变成了现在几乎是‘必经之地’,”华尔顿说。
他指出,很多球队如今已经掌握了很多粉丝偏好方面的大数据,并透过赞助、合作多渠道变现。粉丝们不只是追踪社交媒体,还会积极参与球队各种活动,送孩子去足球学院,支持赞助商,“这对球队来说是重要的收来源,”华尔顿说。
这个市场专家指出,现场比赛日收入现在只占欧洲豪门球队总营收约20%,而球场外的商业收入却平均占到40-45%。
相对于欧洲长年稳固的群体,亚洲球迷的吸引力还在于,他们还非常“新鲜”。
“我们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2%的足球迷来自亚太地区,”邮人体育的汤姆·艾斯顿说(该公司在今年欧洲球队的亚洲行中与热刺合作关系),“而且他们的年轻层通常比欧洲球迷年轻——亚太区大多数球迷年龄在34岁以下,而欧洲只有38%的球迷在这个年龄内。”
工作地在新加坡的艾斯顿说,他自己是来自五代人都支持阿仙奴的英国家庭,相较之下,在亚洲很多人是“第一次成为某支球队的支持者”。
随着这些年轻球迷将爱好传给下一代,他认为这个市场还会持续扩大。
“偶像市场”

艾斯顿指出,亚洲球迷目前仍是所谓的“偶像市场”,球迷往往先追随球星,再延伸到球队。
因此,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起点,是成功运用在球队中效力的亚洲球员的影响力。
“热刺就是这样运用孙兴慜的例子,”他谈到这支英超球队中的韩国国脚时说,“他们也善用韩流(K-pop)文化在亚洲的影响力,将这位可能是史上最伟大的韩国球员,作为文化连接点,成功拓展在中国、日本、印尼和印度的球迷基础。”
作为新科欧霸杯冠军的热刺将于7月31日在香港与阿仙奴进行一场“北伦敦打毗”,之后转战首尔,在孙兴慜的祖国进行表演赛。
在顶尖球队效力的亚洲球员往往也深知自己在亚洲球迷中间的影响力。利物浦队中的日本国脚远藤航就向媒体中文表示,他很高兴能作为英超冠军的一份子回到亚洲:“我想让大家看到我,展现自己。”
他特别对遥距球迷喊话,希望他们尽情享受:“我知道对很多亚洲球迷来说,能亲眼看到利物浦比赛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希望我们踢得精彩。”

利物浦是目前社交媒体互动率最高的英超球队,在过去一个赛季社交媒体互动超过10亿次。
陈君堡在70、80年代成为利物浦忠实拥趸时,正值“红军”夺得10座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和6座欧洲奖杯的巅峰时期。曾子君迷上阿仙奴时,也是“兵工厂”进入“不败赛季”的高峰阶段。
在艾斯顿看来,与欧洲本土球迷有地域和家族传承不同,在亚洲中间引爆关注度的最根本方式还是“赢球”。
“就像欧洲或其他地区的球迷一样,胜利会带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他举例说,巴黎圣日耳门(Paris St Germain)最近一个赛季非常成功,“亚太地区就成为他们球迷增长最快的市场,现在约有45%的全球球迷来自这个地区。”
在这样一个庞大且仍在成长的市场中,欧洲球队不仅依赖球队成绩和明星球员获得的流量和关注来衡量成功,更重要的是如何透过实体和线上互动,将这些遥距的支持者转化为长期的品牌拥护者。
“巡回赛往往是球队深化球迷关系的高峰时刻,”艾斯顿说,除了即时的活动收益和流量,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成长。
“球迷规模越大,品牌价值就越强,俱乐部就越有能力与本地或国际品牌洽谈赞助合作,”他说,而这些在日后“都可以用实际的金额来衡量”。
“我们是部落的一员”

在足球队积极拓展全球影响力的同时,来自远方球迷的热情有时会被视为对当地传统球迷文化的冲击。
“欧洲本地球迷与国际球迷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紧张关系,”艾斯顿说,许多欧洲球迷希望球队专注于比赛本身,不愿看到过多延伸活动分散球员的注意力。此外,为了配合亚洲市场的时区,部分比赛时间要被提前,让欧洲当地球迷感到自己被牺牲了。
尽管如此,他认为俱乐部向外拓展市场是一种必须,而亚洲球迷的情感投入也不应忽视。
“虽然难以与默西塞德郡的球迷直接比较,但我可以肯定,亚洲球迷的热情毫不逊色,”他说,“这份情感可能来自于俱乐部带来的归属感、社群感,甚至是在低潮时的一种精神寄托。”
他举例,利物浦曾在2013年关怀一位住院的中国球迷,也有亚洲球迷徒步前往英国看球,这些故事常被球队迅速注意并分享。几周前,香港球迷自发在城中球队商店为车祸离世的迪奥高·祖塔(Diogo Jota,若塔)献花,并计划在表演赛第20分钟集体鼓掌,向这位身穿20号球衣的葡萄牙前锋致敬。

学者李峻嵘指出,虽然多数亚洲球迷仍属第一代、处于“模仿”阶段,但传承已经开始。“有些球迷会让孩子从小穿球队衣服、用印有队徽的‘口水肩’(围嘴),”他说,“他们在尝试把自己对外国球队的热爱,传承给子女。”在追踪阿仙奴20多年后,曾子君现在8岁的儿子也是“兵工厂”足球学院的学员。
在德勤事务所的华尔顿看来,这些努力的核心,是“遥距球迷”希望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群落”。
“最重要的是,粉丝觉得自己是某个部落的一分子,”他说,“我们是曼联球迷、我们是利物浦球迷。”
他强调,对于自己主队到访,他们最期待的不只是观看一场友谊赛,也是与球员的真实互动。“最终,还是没有什么能取代面对面的接触。”
今年3月,陈君堡终于实现了第一场利物浦“朝圣”之旅。在球队第20次夺得联赛冠军的赛季,他第一次走进晏菲路球场,和当地球迷一起唱起那首在电视上听了多年的《你永不独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圆梦”,也是自己半世纪遥距忠诚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