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以此文记载这场政治大风暴来临前所见所闻的期望、呐喊、无感甚至是苟且。对一些人,它可能是民主的告别式,也可能是影响个人、社会和国家未来命途的政治启蒙起始点。
月初来台北,友人听说我要住到月底,即问是否为台湾的726大罢免而来。真不是,我是为送别未满50岁即离世的朋友而来,适逢大罢免造势如火如荼,收拾起哀伤,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理解和嗅吸社会的气息和脉搏。
事件回溯到去年1月举行的立法院选举,第11届立法院席次分配形成“三党不过半”的局面,民进党失去国会多数,成为“朝小野大”的政府。这样的架构导致多数党派(蓝白)可以联合推动争议法案,执政的民进党无法阻拦,引发往后的各种争议和矛盾。
这场政治运动由公民团体发起,再加上蓝绿两大主要政党的差异和对抗扩大,遍及全台湾。运动的目的是罢免台湾各地的民选公职人员,涵盖国会三大政党党员,形成台湾政治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免浪潮。
过去,罢免作为政治武器,用于立法委员还真没这次人数多。纵观2015年起就有立法委员被罢免的前例,每届人数就是一两名,这次因掀起的浪潮涉及人数之多而备受瞩目。近年最受瞩目还有2020年罢免高雄市市长韩国瑜(目前的立法院院长)的行动。当年的“韩流”甚至延烧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异国韩粉结伴渡海前来台湾支持韩国瑜时有听闻,群情激动,堪比自己国家在选举一般。
谁会反对大罢免?我遇到不少朋友不支持,普遍的声音是认为去年才刚选上,通过罢免投票就是劳民伤财,为何就不能等一等,四年任期一过再投票就好?
在大罢免倒数中,连“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上节目都不免要谈到政治,即使主持人没有问,他说:“最近在弄的什么大罢免,我就觉得那个怪了啦,太怪了!”他进一步说:“这不是政治,这是赖罢免、赖皮罢免,这个不对的,这要大破功才行。”
一位台湾友人对我说:“这次看似蓝绿营对决,其实问题更深层,在反亲中、反共的大前提之外,支持大罢免的原因其实很多,有的牵涉地方势力,例如花莲一个家族连任多年却毫无建树,以及种种民生和硬体建设议题得不到解决等。”
朋友是台北人落户花莲,最有资格说话,在他眼中,花莲过去十几载毫无基础建设可言。他认为,万一大罢免不成功,不支持罢免(意即大多数人不反对亲中,不反共),台湾是要给对岸和国际社会怎么样的讯息?
诚然。他的意见代表部分人的心声,对已年过半百的他而言,打仗的威胁从小听到大,在防空演习中成长,就算打仗也得留下来保卫台湾。
比他更年轻的台湾人倒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但不代表他一定“对”。他代表原来政治冷感甚至反感的年轻一代对时事的醒觉,好像自己欠时代一个声音。这名原是油管(YouTube)博主的“东昍先生”,一直在做身心灵课题节目,第一次谈政治就是因为大罢免,还整理半小时的终极懒人包视频。
由于事件反响很大,油管出现无数个懒人包视频,上述是少数获电视台及其他博主广泛转载的一个。至截稿为止,这个影片10天内就有超过60万浏览量,还没有计算被转载的浏览量。
通过平和以及冷静的口吻,博主整理过去一年大量的媒体报道和数据,用事实(从去年的国会扩权、瘫痪宪法法庭,直到今年初删除预算、冻结国防)讲话,让听众去理解大罢免的起始,过程中出现国会制定法条的瑕疵和严重后果。他告诉大家,要罢免的是不适任的立委,而在任内只有一次机会,呼吁民众自己的前途自己决定。他有一句爆红的话:不是我变绿了,而是你们变红了。他认为,今年大罢免的成功与否,就是台湾民主重要的转折。
作为海外侨生,上世纪末来台湾求学时,总统府外长期竖立着偌大的“打倒共匪”字样,虽然我是历史系学生,但当时年纪轻,也没有太敏感。然而,我应该早意识到,从国民党撤离到台湾后,两岸其实就是一直处于微妙、暂时没有硝烟的延长战争中。
上个周末,我第一次去参观位于南港的胡适纪念馆。那天忽然狂风骤起,却丝毫没有吹熄我前去的决心。周末下午的访客竟然很多,包括外国访客和许多本地年轻人。那里是这位民国自由主义思想家1958年至1962年再度回到台湾,最后长眠的地方(胡适公园)。一个民族珍不珍视自由,原来有迹可循,惟一切变得理所当然时,我们可回一回头,轻声复读复知新。
文章截稿之时,大罢免还没投票,见报前夕结果业已出炉;我仅以此文记载这场政治大风暴来临前所见所闻的期望、呐喊、无感甚至是苟且。对一些人,它可能是民主的告别式,也可能是影响个人、社会和国家未来命途的政治启蒙起始点。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