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将于7月26日和8月23日对31位在野国民党立委以及民众党籍的新竹市长高虹安,进行两波大罢免投票。朝野都卯足全力作最后动员,一些名人近日也陆续表态。例如,知名歌手罗大佑直言,这次罢免是“赖皮罢免”,搞得像大清洗、大跃进,应该让它“大破功”。定居台湾数年的香港作词人林夕,则担忧再等三年才改选立委,“不止眼前伤害,还有更大的破坏会来临”。
林夕和罗大佑分别代表支持和反对大罢免两种典型想法。发起大罢免的公民团体和执政的民进党,指控国民党和民众党立委“亲共卖台”,必须赶出立法院。反对者则认为,总统赖清德去年以四成选票取得大位,但民进党在立法院未能过半,是“选输翻桌”,且大罢免的过程严重破坏社会和谐,撕裂台湾。
罢免国民党立委徐巧芯的领衔人、联电创办人曹兴诚指控,国民党立委集体犯罪,从朝拜中国大陆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后乱法、乱删预算,并指这才导致了大罢免。但民进党籍的前总统陈水扁、蔡英文和赖清德等高层都去过大陆,且过去一年多在野党通过的立法院改革等被指控“扩权”的法案内容,多是民进党在野时的主张。倘若国民党立委真“亲共卖台”,理应依照《反渗透法》等相关法律严办,民进党何以舍此不为?
民进党坚称大罢免是公民团体自发行为,但该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老早就讲了大实话,“没有过半的国会,执政党非常痛苦”。他和赖清德、行政院长卓荣泰讨论如何扭转朝小野大劣势,从2024年初大选过后就设定议题,指大陆领导人领导人已长臂管辖台湾立法院长,设法激起民众愤慨,种种作为“都是有桥段的”。
兼任民进党主席的赖清德,6月底下令“民进党必须与公民同行,一起承担守护台湾的责任”,并于星期三(7月23日)中常会呼吁“最后一里路大家加油”,作最后催票动员。
自卸任后鲜少对政治表达意见的蔡英文,星期三也在脸书发文,蜻蜓点水似地感谢公民团体的努力,表示她会去投票,却未透露自己会投同意还是不同意。蔡英文发文的时间点和内容或被解读为帮忙动员,但她的动机更多被解读为大罢免选情可能不如预期,担心不表态未来可能会被列为检讨时的“战犯”之一。
台湾过去曾进行罢免投票,但通常是针对个别表现不佳或有违法失职的人士,从未像此次大规模且无差别地全面罢免才刚选出一年的在野党立委,这在全世界民主政体恐怕也是绝无仅有。
更何况,蔡英文和赖清德2022年替时任立委林昶佐站台时,都反对恶质的罢免文化。蔡英文当时表示,罢免不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有人想要利用比较低的罢免门槛(同意罢免票数达原选举人总数四分之一以上),来拉下在大选中以过半选票当选的立委,故一定要用手中的一票遏止没有正当性,只为政治计算的罢免。赖清德也说,如果立委有违法、有犯罪、有为非作歹,可以根据法律罢免,但恶质的罢免文化必须予以终结。这两段话在情在理,同样也适合拿来检视正面对罢免的31位国民党立委和高虹安。
再者,罢免向来是以政党动员为主,中间选民投票率本来就不高,为了提高罢免连署及投票率,往往必须进行仇恨动员,故这半年来罢团经常与一般民众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台湾向来最自豪的友善与信任荡然无存。连跑民进党新闻出身的资深媒体人刘宝杰都感叹,大罢免活动已经“走钟了”(台语,走样)!他认为大罢免应精准打击,让社会能够接受,而非一味诉诸对立。
深绿的台湾大学法律系特聘教授颜厥安,撰写“以欲哭欲笑据在伊—一个深绿学者不赞成大罢免的反思”一文,更引发广大回响。他反对这个根本“凭空”制造出来的大罢免假议题,认为这种实质上是政党在支持无差别大罢免,非常可能构成基本权滥用。“国家元首/行政权领导人,理应努力扩大团结因应挑战,怎会搞成大对抗大分裂,放手让‘狂想派’来引导主旋律?简单一句,这样搞大罢免大对抗,一点都改变不了国安危机处境,却大大有碍于内忧病灶改革。而后者,终究会反噬国安。这点,现在正在加速发生中”。
大罢免结果能否如发起者期望的大成功,仍在未定之天;即使有人被罢免,三个月后的补选,也未必如其所愿。但可预见的是,台湾政治纷扰和社会紊乱势难消停,人心裂痕的修补更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