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欧贸易摩擦加深之际,纪念双方建交50周年的中欧峰会,星期四(7月2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提醒欧盟作出“正确战略抉择”,欧盟则呼吁对双边贸易关系进行必要的重新平衡。
这是2023年以来中欧峰会首次面对面举行,但由于会期缩短、举办地调整,外界普遍预期不高。受访学者指出,除了达成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本次峰会并未对中欧关系的稳定、双方加强合作起到明显作用。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星期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说,中欧关系又站在一个“关键历史节点”,双方领导人要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战略抉择”。
领导人也提到,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就越要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他也指出:“当前欧洲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
中国总理李强说,中方愿同欧方推动经贸合作提质升级,巩固深化贸易、投资等传统领域合作,积极拓展人工智能、数码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综合路透社、彭博社报道,冯德莱恩发言时说,随着欧中合作加深,不平衡也在加剧,欧中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拐点”(inflection point)。
冯德莱恩说,重新平衡(rebalancing)欧中关系至关重要,“中国和欧洲必须正视各自的关切,并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科斯塔则呼吁中国利用对俄罗斯的影响力,协助促使俄罗斯结束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
冯德莱恩在会后记者会上还提到,若北京方面不给予更多互惠,欧盟可能需要降低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开放程度。
中欧峰会星期四登场前,新华社发表英文评论文章,强调中国是欧洲的重要伙伴;冯德莱恩也在社交媒体X上形容,峰会是“增进和重新平衡欧中关系的机会”。
至截稿时,中欧仅就气候变化达成一份联合声明。据中国官方公布的声明,双方同意加强在能源转型、气候适应等领域双边合作,推动各自绿色低碳转型进程等。
学者:欧盟难撼动中国俄乌问题立场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双方本次交流比较坦诚,表明中欧对话的大门还敞开,但问题在于“任何一方都不能简单认为自身的观点是正确的”。
朱锋说,欧洲希望中国大规模削减与俄罗斯的能源和经贸联系,也想通过对华试压来迫使中国作出实质性让步。但目前看来,中国在俄罗斯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很难被欧洲撼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受访时指出,本次峰会成果不多,也没有起到扭转双边关系朝更稳定方向发展的目的。
他说,中方的一些说法,想尽量把双边关系往好的方向拉一拉。但欧盟方面“说得很直白”,明显体现欧盟领导人对欧中双边关系认知相对更负面。
对于欧盟“拐点”“重新平衡”的新提法,李明江分析,这一方面体现欧盟领导人在峰会上向中方提出重大分歧,另一方面也预示在一些领域,欧盟将按照自身利益采取一些政策。
尽管本次峰会对稳定中欧双边关系的效果甚微,李明江指出,中欧之间针对具体经贸问题还会持续不断磋商,以及很多合作。其中一部分的分歧,在双方调整各自内部政策后,也可能找到一些契合点。
他说:“比如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国内已经开始自我纠正……所以未来双方就产能过剩谈判时,至少有一个相对好的政策基础,双方的互动就不会完全是对抗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