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酷暑炎夏,我们要住在地下吗?

如果极端高温不再是罕见事件,成为新常态。以后每到夏天,说不定人们还真的很难在地上活动呢!

又到酷暑炎夏,今年的炙烤仿佛比往年更猛烈。还未入伏,6月和7月的高温就屡破纪录,让人直呼受不了。中国天气预报中的高温橙色预警,似乎成了常态。有朋友开玩笑地说,现在是全国山河一片“橙”啊!

从气象部门的数据来看,6月份,欧洲、亚洲多国今年的极端高温的确要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猛烈,打破有史以来的6月高温纪录。6月30日西班牙南部气温竟达46摄氏度,经历有记录以来6月最热的一天。多个国家在7月更是多次创下历史极端高温纪录。

中国6月份也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气温,7月持续遭遇高温“烤”验。7月5日和6日,中国各地更是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高温,部分地区出现连续高温,高温强度为历史同期罕见。有的城市甚至还发布红色高温预警。匪夷所思的是,有媒体报道称,河南极端高温,大量蚊子被热死在房间里。

媒体统计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都在创历史新高。这也难怪,为什么我们感觉一年更比一年热,原来是真的天气越来越热了。高温天动辄狂飙到40摄氏度。持续高温,热浪滚滚,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身体承受能力。

7月20日,中国正式入伏。虽然今年的三伏一改近10年的长伏天惯例,只有较短的30天,但来势汹汹的高温让人心烦气躁,如临大敌。想想刚刚经历过的那些极端高温,这个三伏天要怎么过啊?会不会再热出新高度?

围绕高温,全国各地也频出新招,特别是在防暑降温上,各种科学普及、防止中暑、清凉推荐、小妙招等层出不穷,可谓用心良苦。不少媒体甚至还主动解释天气预报为何总感觉不准确,意欲让更多人理解这一科学难题,缓解炎热带来的情绪问题。

记得二三十年前,每年7月、8月,也会遭遇一些高温天气。印象中,只要拿个凉席往树荫下一坐一躺,或者找个有阴凉的通风口一待,炎夏似乎就不能奈我何了!现在一到高温,就窝在空调房里,虽然感觉凉快了,但却限制日常的活动。

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的高温,当年中国个别地方的高温甚至飙到41摄氏度,高温加上雾霾,让人感觉非常烦闷、压抑。不知道是不是12年一个轮回的缘故?今年的高温丝毫不亚于2013年的高温,好在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除了觉得太热以外,胸口的憋闷感已消失不见。

现在,眼睛里、耳朵中也时不时会看到或听到极端天气的增加,特别是夏天,每年都会看到用电量再攀新高。有时我就想,这个时候,人们往往才会意识到电的重要,万一电力供应不够,酷暑炎夏该怎么度过?人类发展进步到这个阶段,到底价值何在?

据《联合早报》综合新华社和央视新闻报道,7月4日当天,中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负荷超过14亿千瓦,最大电力负荷达14.6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其中,华东电网负荷达4.22亿千瓦,空调负荷占比约37%。

笔者所在的城市苏州,因为一直以工业“立市、兴市、强市”,2024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万亿元人民币(约8390亿新元),已成功跻身中国工业第二城(仅次于深圳)。苏州(工业)用电量也在全国稳居前列,有的镇的用电量远远超过很多地方一个县的用电量。

作为用电大市,苏州曾经在迎峰度夏时,为保障居民用电,会对工业生产采取限电举措。好在近年来,苏州已实现夏季不限电。在一个又一个“史上最热”的夏天,苏州均平稳度过,也不断创下用电量的新高。7月7日当天高温橙色预警,苏州电网全网用电负荷达到3307.5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

天气为什么会越来越热呢?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科学论断,比如说发展的问题、人口的问题、城市热岛效应问题……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似乎都过于宏大与遥远了,人们想知道的是,既然知道这些原因,为什么大家不采取措施改善呢?不然,越来越热的天气,让普通人怎么生活呢?

看过《流浪地球》的观众都知道,《三体》作者刘慈欣曾预设,人类未来会迁居地下,生活在一个温度为零下的空间,成为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我想,如果因为极端天气,地球真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极端高温不再是罕见事件——它已成为新常态。以后每到夏天,说不定人们还真的很难在地上活动呢!

偶尔乘地铁上下班,每当到站后快走出地铁站时,想到外面炙烤的天气,心里便时不时地说,地铁站真是一个躲避暑热的好地方。脑海中也会冒出一个话题:酷暑炎夏,人类以后真的会生活在地下吗?

作者是苏州时事评论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