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制定者与行业协会或许能推动建立“中小企业独立顾问库”,让愿意开放的企业寻找匹配适合的人才。
近年来,许多企业论坛都在谈论人工智能(AI)、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与数码转型等议题,不少大型上市公司也都在强化董事会的多元化结构,以应对更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然而,除了大型上市公司,本地众多中小企业是否也能从“独立董事思维”中获得启发?
独立董事的真正价值,从来不只是履行合规责任,更是在企业经营层之外,提供超越内部视角的“第三只眼”。他们拥有较高的独立性,不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也不像顾问那样按项目收费,因此更能以长远、宏观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时甚至扮演“逆向思考”的角色,挑战企业主的盲点与惯性思维。
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普遍以任务导向、快速见效为主,很多策略往往来自“听别人讲座”“朋友建议”或“看别人做得不错”,模仿照搬。但企业所处的行业、阶段、资源背景各有不同,若缺乏外部独立声音与系统性评估,很容易陷入“听了马上做,做了马上换”的循环,最终疲于奔命,却看不见长远成果。
许多中小企业主会邀请顾问、讲师或培训师参与转型项目,但这些外部角色大多以短期交付为主,任务结束即终止,且酬劳结构常与项目执行挂钩,难以持续提供真正独立、长期的策略指导。
反观“独立董事”或“独立顾问”模式,若以每月定期参与一次管理层会议、检视公司方向与策略、针对关键议题提出独立建议,既不会给企业带来沉重成本,又能持续推动企业管理团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例如,在数码转型上,不是单看买了多少软件,而是企业是否真的建立数据文化、员工是否理解背后逻辑、系统是否支持长期运营;在ESG议题上,也不应只是“环保政策”或“社会捐赠”的表象,而是检视企业是否真正整合永续价值观于品牌与供应链管理之中。
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如谷歌等至今仍鼓励“起步思维”,也就是初创企业的快速试错、跨界思维与扁平沟通文化。本地中小企业规模虽较小,但更具弹性,若能借助独立第三方的“外脑”协助,更有机会跳出固有思维局限,避免“老板说了算”的单一视角,培养出更具协同力与韧性的管理结构。
新加坡拥有不少经验丰富、退而不休的资深经理人,依然热衷参与企业发展。若能鼓励这些人才参与中小企业的月会、担任独立顾问或非正式董事,不但可延续他们的专业价值,也让企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支撑。
当然,并非所有中小企业都须引入正式的独立董事架构,但若能借鉴独董精神:欢迎不同观点、重视策略辩证、敢于接受挑战意见,便已在治理质量上重大跃升。
在ESG成为全球市场共识的背景下,企业透明度、问责能力、利益相关者参与,已不再是大型上市企业的专利,而是企业要走得更远的基本功。独立顾问或董事制度,正是协助中小企业打下这套“长跑肌肉”的关键。
独立董事可以协助审视几个方面:企业是否存在治理死角?例如决策是否过度集中?人才培育是否面临瓶颈?是否形成一言堂文化?企业数码化与ESG实践,是否浮于表面,缺乏系统整合?与行业趋势相比,企业是否正在自我重复而不自知?
未来的竞争不只是看谁跑得快,而是谁有更长远、更清晰的方向。中小企业若想“从强走向更强”,或许从“独立董事思维”开始,是值得尝试的转变。政策制定者与行业协会或许能推动建立“中小企业独立顾问库”,让愿意开放的企业寻找匹配适合的人才。这不仅能活化资深经理人的智慧资产,也能提升整体中小企业的治理质量与永续能力。
作者是企业管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