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玮:从蒋介石的扬州炒饭到赖清德的虾仁饭

时隔近20年重游南台湾,高雄六合夜市、台南孔庙等观光点,中国大陆游客身影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日韩、港澳、新马印等地的观光客。

同样站在台南孔庙外“下马碑”那个点,16年的时间跨度构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

16年前,国民党籍总统马英九上台后,开放大陆游客来台,记者短暂等候就堵访到团进团出的陆客;16年后,好不容易才看到三四个结伴而行、操大陆口音的大陆青年。在台南文创商店工作的大姐说,陆客赴台未松绑,这些年轻人应该是从第三地入境台湾。

两岸分治76年,经历蒋介石时期“汉贼不两立”政策、蓝绿政党轮替、马英九开放陆生陆客赴台、台湾本土意识崛起壮大等阶段式冲击,关系跌宕起伏。这一切,巧妙地在一个台湾饮食展中具象呈现。

“数味食光:台湾饮食记忆特展”在台南市郊区的台湾历史博物馆展出,讲述台湾历任总统所设“国宴”的菜单演变,从中反映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的内部政治与外交形象转变。

在两蒋时期,“国宴”菜式展现传统中国饮食文化,且以淮扬菜为主,扬州炒饭还登上了大雅之堂。导览员说,冠上大陆地名“扬州”两字的炒饭入列,与蒋介石祖籍浙江奉化有很大关系。

李登辉时期,台湾本土意识还未强化,有大陆影子的左宗棠鸡仍入列菜单。这道菜由与国民党一起撤退台湾的湘菜名厨彭长贵创作,并冠上湖南名将左宗棠名字。

首次政党轮替后,陈水扁强调本土化,台南碗粿和虱目鱼丸汤等台湾小吃首次端上“国宴”餐桌。马英九延续本土化特色,列出使用台湾各地特色的农渔业食材,蔡英文进一步印制食材的产销履历。

赖清德的菜单没有展出,根据公开资料,他特别指定的一道菜是虾仁饭与珍珠奶茶,火烧虾搭台湾米,再搭配台南品牌手摇饮料。

同样是饭,从蒋介石的扬州炒饭到赖清德的虾仁饭,菜色名称和意涵的差别,折射“国宴”菜单从彰显国民党政权欲代表中国正统政权,转变成民进党政府欲凸显台湾本土意识的历程。

这种演变也反映在台湾各个社会面向,包括课纲教材“去中国化”,以“世界中的台湾”为视角诠释历史,而非国民党乃至于清朝及之前的政权之延续为主体,强调台湾在大航海时代已与世界接轨,淡化郑成功打败荷兰统治者及治理台湾的历史叙述。

从1996年台湾首次直选总统算起,民进党的陈水扁、蔡英文、赖清德迄今执政总长为17年,已超越国民党李登辉与马英九的12年。 但绿营长期以政策和宣导推动的“去中国化”意识形态形塑,仍挡不住中国大陆对台生活化、娱乐化的“软影响”、“软渗透”。

在台湾一周,深刻感受到从饮食、词汇、影视、手机应用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台湾社会跟其他华人社会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受大陆影响。

在高雄百货商店,意外看到大陆产的“魔芋爽”,据称这款零食近年来风靡台湾校园,小学生尤其喜欢。酸菜鱼、螺蛳粉等大陆美食也出现在台北街头。台湾朋友说,跟亲友在以浙江菜闻名的餐馆聚餐,20几岁的年轻人竟想点酸菜鱼。

朋友认为,40岁以下台湾年轻人对大陆软实力的接受度很高,对中共统战的戒心没有老一辈那么强,他们频繁使用TikTok、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在大陆网红和短视频的推波助澜下,几乎全盘接受大陆饮食和用语等,有些人甚至跨海淘宝对岸大件厨具,因为“他们的东西真的很便宜”。最近在网络爆红的大陆洗脑神曲《大展鸿图》还引发台湾舆论议论,是否要在儿童台下架。

无论这种“软影响”是北京刻意以非政治化手法包装认知战,还是全属市场行为,最大驱动力仍源于大陆自身综合国力十几年来的快速提升。这也形成了两岸认知攻防战、持久战:台湾借政策推动本土意识增强(去中国化)VS大陆以庞大国体投射综合国力与软实力(大陆化)。

台北街头高挂的大罢免广告牌,让人感受到政治无时无刻在加剧撕裂这个社会。但不论周六的大罢免和之后的补选会否翻转立法院“朝小野大”格局,放眼历史长河,终究只是微动的涟漪,而非翻腾的惊涛骇浪。

倒是,两岸未来无形的、不涉政治的共同生活圈有可能以缓慢的小碎步前进方式形成。受政策限制,它未必像香港—深圳那样可以看到具象的人群流动,而是大陆通过无形的软实力投射,将台湾年轻人逐渐拉进大陆的生活平台网中。政治,将是最后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想起台湾历史博物馆口述历史记载,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民众在日本于二战中投降前几天就听到投降传闻。有身份混乱的台湾人忆述:“大概五六天后就要变成中国人,我吓了一跳”。

这一吓,不知吓了多久。

历史总是不断轮回循环,两岸未来以非和平方式改变现状肯定更吓人。体现领导人智慧的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才能减震荡、润民心。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