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经济学家评估,受美国对等关税和通缩压力增加所累,中国经济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已明显失去一些动能。他们呼吁北京增加新刺激措施,注入多达1.5万亿元提振消费支出并维持货币弹性,以抵消美国关税对市场信心的影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星期五(7月11日)上午举办线上论坛展望中国经济,国大东亚所所长席睿德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凯在会上以英语发言,并给出上述政策建议。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初向全球加征对等关税,中国输美商品一度面临各国中最高税率。郭凯在开场发言中估计,对中国商品加征20%至30%关税,意味着中国GDP的1%至1.5%将受到冲击。他研判,尽管关税截至目前尚未冲击出口数据,但制造更多不确定性并削弱私人领域信心。
曾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国际司担任副司长的郭凯指出,今年4月以来,中国的企业借贷、采购经理指数(PM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等高频数据纷纷走弱。“这个迹象表明私营部门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停止了投资,停止了扩张,并采取观望态度。”
他续指,衡量经济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GDP平减指数,已连续八个季度为负值,“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长的,通货紧缩压力因此开始增加……我们确实看到相当明显的迹象表明,进入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正在失去一些动力。”
展望未来数个季度,郭凯认为,中国经济走向将取决于两件重大事项,其一是中美贸易谈判走向,其二是北京能否迅速有力为经济提供一些额外支持,应对近期数据中看到的放缓势头。
官方今年仅计划通过发行规模3000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作为提振支出的旗舰举措。郭凯代表专家团给出建议,认为中国未来一年应出台1至1.5万亿元的额外财政措施,来抵消美国关税造成的外部冲击,与北京宣布的措施形成对比。
郭凯表示,希望这些支出将针对家庭和消费,这既有助于促进国内消费,也有助于解决中国贸易伙伴,如欧盟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所表达的关切,包括担忧北京输出通缩。
他在问答环节中澄清说,专家们建议的额外财政措施,仅考虑实现中国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我们认为不需要进行类似2008年的大规模刺激。”
席睿德发言时则指出,目前地方政府仍负债累累,难再通过出售土地开源,新刺激措施应由中央政府买单。他认为,中央政府的债务与GDP比率仅约29%,相对较低;保守的资产负债表,也意味着有增加经济支持力度的财政空间。
他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角色也必须改变,各地应从过去直接分配资源,转向专注提供公共服务,并更多为企业蓬勃发展创造环境;同时也应卸下责任,把实施逆周期政策,甚至与养老金和失业相关的社会职能,都交回给中央。
黄益平则补充说,中国经济改革初期,决策权从中央转移到地方对促增长非常有利,各地政府也因此有更多自由和动力推动增长,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边际回报正在下降。
这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认为,地方政府应退出直接参与的一些经济活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转向更多以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席睿德认为,北京也应推动重大财政改革,加大个人所得税收,由此为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寻找更多资源。
他指出,中国劳动力目前只有不到10%的人缴纳所得税,仅为GDP做出不到1%的贡献,与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相比极低,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因此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