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长期存在的通缩压力与激烈的价格战,中国政府近期展现出要采取行动的迹象。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官方最近几周发出的信息有明显转变,许多高层官员针对恶性竞争表达了他们最直率的评估;这些竞争导致从钢铁、太阳能板到电动车等各个行业的价格和利润下滑。在此转变之前,中国经历近三年的工厂通缩,美国关税和贸易紧张局势造成的压力日益加剧。

这一转变对全球而言是个利好消息。长期以来,工业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与贸易伙伴摩擦的根源,如能成功控制这一问题,有望缓解贸易紧张局势,并恢复人们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信心。

但中国面临的挑战依旧棘手。中国政府必须在不阻碍经济增长或危及就业的情况下抑制过剩的供应,尤其是在外部需求放缓、中美仍未达成可长可久的贸易协定之际。

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Wendy Liu星期三(7月9日)说,如果执行得当,这可能有助于全球贸易,缓解因中国产能过剩、产出溢出到全球市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短期来看,这不利于GDP增长,也不利于就业,所以这是平衡各方的举措。

中国本周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持续第33个月下降,同比下降3.6%。这是自2023年7月以来的最大降幅,降幅超过任一经济学家的预测,凸显了问题的迫切性。

虽然尚未宣布正式计划,但外界越来越乐观,更协调一致的政策应对即将出台。本月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承认了该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地方政府促进投资到更偏向产出而非效率的税制。

尽管没有直接提及通货紧缩,但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Duncan Wrigley表示,上述评估是迄今为止中国政策制定者有意解决汽车等行业无序竞争和价格战的最强烈信号。

此次表态并未提及行业协会;这些组织过去试图通过行业自律限制产能却收效甚微。Pantheon认为,这可能表明一种“更强的由上而下决心”的新方法。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