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特朗普重新执政以来,频频施压台湾增加在美半导体投资,专研地缘政治与科技战的台湾专家乌凌翔坦言,这最主要源于美国对军用晶片供应极度依赖台湾,感到高度焦虑;而台湾接下来在无人机制造产业上或许能获得美国的资源,但产能不足将是另一大问题。
美台关税协议近期传出将达成重大协议,但台湾舆论担忧,特朗普政府今年初就任以来,就将矛头对准台湾半导体产业,并施压台积电加大对美投资,这次关税协议恐将让台湾面临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外移的压力。
现为科技力智库执行长的台湾资深媒体人乌凌翔,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电资硕士、台大政治系博士学位,是台湾少数行跨高科技与地缘政治研究两大领域的专家。
他星期三(9月17日)应邀在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演讲时提到,台湾半导体在全球供应链的关键性与地缘政治风险,正相互强化,特别是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代工市占率极高,今年第二季已超过70%,而美国本土制造占比偏低,只有不到4%,这让迫切需要晶片供应的美国军方感到高度焦虑。
乌凌翔指出,一直有观点认为,军用晶片并不需要先进制程,但随着无人机等高科技军武被广泛应用,先进制程晶片在军事运用上更加重要。 “美国不能够忍受这么重要的军武晶片,不在美国国内生产”,因此必然对台积电步步进逼。
他认为,美方对台的核心诉求在于移转先进制程能力,“就是逼台湾转移最先进的制程技术到美国去”。
乌凌翔也进一步提到,在全球市场上,中国大陆制造的无人机在全球已达八成以上的市占率,美国又难以自行生产无人机,这将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突破点。 “美国大手一挥,要求民主同盟不能使用中国(大陆)制无人机,无疑是为台厂打开一片蓝海”。
他主张,在战略紧张升高时,科技进步会被“催促推进”,因此在无人机制造方面,美国或许会更愿意提供先进技术支援或授权。
但乌凌翔坦言,台湾在量产方面恐怕会面临瓶颈。
他说,台湾政府设定的产业目标,是在2028年前达成无人机月产能1万5000架,而台湾虽在飞行控制软件、晶片方面具优势,但许多大厂因为在大陆也有设厂,就难以参与制造,因此实际恐怕难达标。
对于台湾高科技产业在两强之间选边站与去风险(de-risk)的路线之辩,他悲观地指出,即便如印度,也可能在更强硬的中美摩擦下被迫选边,台厂可操作的回旋空间正被挤压。
综合而论,乌凌翔认为,产业升级与安全需求并进,对台湾既是机会亦是长期硬仗。半导体仍是台湾最被觊觎的战略资产;无人机与AI带动的先进晶片军民双用需求,让美方更迫切要求台湾赴美量产,同时倒逼台湾无人机供应链加速“去中(国大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