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锐在《重塑深度阅读的生态》(《联合早报·言论》9月20日)一文中,以教育者与文化研究者的身份,真切表达对当下阅读生态的忧虑:在信息爆炸与快节奏生活中,碎片化阅读渐成常态,深度思考与系统化学习却日渐式微。文章提醒我们,如果社会不正视这种趋势,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下降,将不仅影响个体的认知力,也会削弱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力。本文从个人、民间组织与政府三个层面回应这些担忧,并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AI)在新时代的阅读实践中,能否为深度阅读与深度思考提供积极助力,以及如何使碎片化阅读转化为认知积累的契机。
正视碎片化阅读的价值与局限
碎片化阅读并非洪水猛兽。它满足现代人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也确实训练快速筛选与理解的能力。然而,若仅止步于此,读者就会逐渐失去专注力与批判力,只剩下“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思考”。正如陈志锐所言,深度阅读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系统思考与批判分析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必须通过持续、完整的阅读体验养成。
因此,对策并非一味贬斥碎片化阅读,而是要找到转化的路径:如何让碎片化信息成为通向深度阅读的敲门砖,而不是阻断深入思考的短路器。
在回应作者的忧虑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新的变量——人工智能(AI)的崛起。AI既可能加剧信息的碎片化,也可能成为深化阅读的助推器。关键在于如何用与不用。
过去,我们常面对浩如烟海的资讯而无从下手。AI可以根据读者的兴趣与学习目标,生成阅读清单,梳理知识结构。比如,一名想研究气候变化的学生,可以利用AI聚合新闻摘要、学术论文目录,并在此基础上追溯核心文献。这样的功能可帮助读者快速找到知识入口,再逐步过渡到深度阅读。
许多人担心AI只会制造速食答案,让人更懒惰。但若设计得当,AI可以成为激发思辨的伙伴。例如,读者在读完一本书后,可以与AI进行对话式批判:AI抛出反例、补充背景,迫使读者思考“作者是否有盲点”“结论能否推广”。这类互动模拟了学术讨论情境,有助于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碎片化时间并不必然等于浅层体验。借助AI,零碎阅读可以被有效整合。例如,AI可以在用户每天的碎片化阅读后,自动生成知识地图,归纳关键词、建立主题脉络。这样,哪怕每天只读10分钟,数月之后也能沉淀出一份系统的知识积累,而不是零散无序的记忆。
传统书籍强调纸本的沉浸感,但许多人因工作或生活习惯,更习惯屏幕阅读。AI可在电子文本中嵌入即时词汇解释、历史背景链接、延伸阅读建议等辅助功能,既不打断阅读流程,又能在必要时提供深度支持,帮助读者保持专注与理解。
个人层面的对策:从习惯到方法
深度阅读的培养首先在于个体。每一位读者都要主动为自己创造专注的空间。可行做法包括:
设定固定阅读时段:如每天早起30分钟或睡前1小时,把阅读变成日常节律的一部分。
主题化阅读:正如作者所言,聚焦一个主题或作者,避免蜻蜓点水。AI可协助建立阅读路径,从入门读物逐渐走向专业文献。
结合笔记与反思:不论是手写笔记还是电子标注,关键在于将阅读输入转化为思维输出。AI可以帮助整理思路、归纳要点,但最终的理解与判断必须由人来完成。
限制被动消费:减少短视频、碎片娱乐的占比,把部分滑手机时间转化为安静阅读时间,以重建耐心与专注力。
民间组织的对策:营造共读与互学氛围
除了个体努力,阅读文化的培育离不开民间组织的推动。书店、图书馆、社团与网络社群都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书店与图书馆:不只是贩卖与借阅,更应成为深度阅读的孵化器。例如,组织主题读书会、作家对谈、跨学科讨论,让读者在群体交流中深化理解。
阅读推广社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推出主题阅读挑战,如“一个月只读一本长篇小说”,并邀请AI辅助整理读书成果,提升参与感。
数码平台:社交媒体平台若与AI结合,可以引导用户记录阅读心得,形成知识社区,而不仅是短暂的点赞或转发。
这些努力可以让阅读重回公共生活的中心,使深度阅读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集体习惯。
政府与公共政策的对策
阅读是一种公共文化行为,政府的政策导向影响深远。陈志锐所提出的购书券、书店津贴、减免书籍消费税等建议,具有前瞻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
数码与纸本并重:鼓励公共图书馆引入AI辅助检索、阅读推荐系统,同时保持纸本藏书的完整体验。
全民阅读计划:在教育体系之外,政府可设立成人阅读促进基金,支持企业、社区推动在职成人的阅读活动,扭转学生读书、成人不读的局面。
公共AI平台:建立公共性的阅读AI助手,避免阅读资源完全被商业平台垄断,让全民都能在平等环境下享受AI的辅助功能。
多语阅读支持:新加坡是多语环境,AI在翻译与跨语种阅读上的优势,应被充分利用,帮助国人接触更广阔的文化资源。
有人担心,AI会让人类更依赖技术、更加懒惰。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媒介变革——从印刷术到互联网——都伴随类似的担忧。关键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方式。
AI并不能取代人类的深度思考,但它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更高效的入口,并提供更有组织的支架。在这个意义上,AI不是深度阅读的终结者,而是深度阅读的新契机。我们须要在制度与文化层面引导AI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使它成为推动认知进步的助力,而非削弱专注的诱因。
陈志锐所指出的危机——注意力涣散、深度阅读衰退、成人读写能力下降——确实是真实而迫切的问题。但与其悲观,更应看到新的契机。个人须要重建阅读习惯,民间组织要创造共读氛围,政府要制定文化政策,而AI则可以成为连接碎片化与深度阅读的桥梁。
在这个多变时代,我们不应把阅读视为一种奢侈,而要视为一种必须守护的认知根基。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浪潮中不随波逐流,而是以清晰的头脑与深远的思考,开拓属于人类自身的未来。
作者是退休教育工作者